根据《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强制执行时,可以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前提是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根据执行协议的约定,可以分阶段履行,并且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时,可以减免加处的罚款或者滞纳金。
只要当事人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行政机关可以同意当事人分期或延期缴纳罚款。这意味着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行政机关协商达成缴纳罚款的时间安排。这种灵活的缴款方式有助于减轻当事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能确保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当事人积极改正违法行为,并在规定期限内主动消除违法后果并缴清罚款,可以被视为采取了补救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减免当事人的加处罚款。这一制度的立法本意是为了提高执行效率,缓解社会矛盾,并确保行政强制执行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对象及程序要求。对象包括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所担保税款的纳税担保人,以及对税务机关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程序上,税务机关需在责令期满后发出催缴税款通知书,若纳
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规范及其在不同国家的执行差异。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规范分散,导致立法统一性和执法模糊性。不同国家在执行权力分配和法律救济机制上存在差异,如英美主要由司法机关执行,我国则是法律授权的由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未授权的由法院执行。我国的行政救济
行政处罚的执行及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有关内容。行政机关在行使强制执行权时需遵守法律规定,其范围因法律而异。我国以人民法院为主体的强制执行机关规定了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权限。当行政处罚决定难以执行时,需申请法院执行或自行执行。此外,只有公安机关可限制人身自由
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强制法中关于提起诉讼和申请强制执行的时间限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知道行政行为后6个月内应提起诉讼,而行政机关在当事人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且不履行行政决定后,可在满6个月后的3个月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此外,申请强制执行需提交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