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二审判决的强制执行过程中,需要准备以下文件:生效法律文书的复印件和身份证的复印件,同时也需要携带原件供法院审核。
根据相关法规,执行期限的规定如下:
(1) 申请执行后:法院应在7日内审查申请是否符合条件并给予答复。一旦受理申请,法院应在3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在执行通知中,法院会指定一个时间段要求被执行人履行判决。如果在指定的时间内被执行人仍未履行判决,法院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依据是:(1)《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六条:“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履行。如果逾期不履行,执行员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迫使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尤其是在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情况下。”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4条:“人民法院决定受理执行案件后,应当在三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承担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
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在七日内立案;不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应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如果法院在受理申请后的6个月内未采取执行措施,申请人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提级执行。
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滞纳金缴纳的法律性质、特点和界定。滞纳金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惩罚性的特点。滞纳金是税务机关对未按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征收的附带征收。关于滞纳金的法律性质,存在损害赔偿说、行政处罚说、行政秩序罚说和损害赔偿兼行政执行罚说等不同观点。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特征、执行种类和实施方式。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方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其特征是执行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院,执行对象范围广泛,包括物、行为和人。执行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和间接执行,间接执行包括
二审判决为生效判决,当庭宣判的,当庭可以生效;未当庭宣判的,送达后即生效。在判决书规定的期限内未履行判决的,在期满后,即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强制执行一般为当事人申请后七个工作日内。如拒不履行,权利人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提出申请的权利人称申请人,被指名履行义务的人称被执行人。法院强制执行时一般是生效判决后6个月内结束,但中止执行的期间应当扣除。
般规定为仲裁调解和法院的调解协议可以申请强制执行。第二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原则上也由原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负责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执行。采取重大执行措施时,应当有司法警察参加。受托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函后15日内开始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