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2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4条第1款第5项的规定,裁定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一旦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执行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恢复执行。
对于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情况,人民法院在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拍卖、划拨、变卖等方式来抵偿应执行款项。
如果被执行人既没有现款也没有其他可执行财产,人民法院应当在保留被执行人生活费的情况下,可以对其劳动或经营收入进行扣押、划拨来抵偿应执行款项。如果被执行人既没有钱,又没有财产和收入可供执行,那么执行将会暂时中止,等待有时再行执行。
执行期限一般为六个月。如果被执行人有财产,执行期限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延长,但需要向本院院长或副院长提出申请,并在期限届满前的5日内提出。
如果超过六个月仍未执行,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后,可以责成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人民法院在执行中可以采取冻结、划拨存款、提留;搜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强制迁出房屋等多种方式来执行被执行的财产。但在采取这些措施时,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要费用。
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人员在具体执行中不当或有错误的,有权向该执行人员所在的人民法院反映,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处理。
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有权要求执行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并且对执行人员在案件执行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人民法院的纪检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控告。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对象及程序要求。对象包括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所担保税款的纳税担保人,以及对税务机关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程序上,税务机关需在责令期满后发出催缴税款通知书,若纳
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规范及其在不同国家的执行差异。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规范分散,导致立法统一性和执法模糊性。不同国家在执行权力分配和法律救济机制上存在差异,如英美主要由司法机关执行,我国则是法律授权的由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未授权的由法院执行。我国的行政救济
行政处罚的执行及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有关内容。行政机关在行使强制执行权时需遵守法律规定,其范围因法律而异。我国以人民法院为主体的强制执行机关规定了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权限。当行政处罚决定难以执行时,需申请法院执行或自行执行。此外,只有公安机关可限制人身自由
民事纠纷的四种解决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协商解决和调解解决注重当事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适用于友好协商的情况;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适用于需要法院或仲裁机构介入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的情况。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