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寒冬”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一项新的司法政策,旨在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支持。根据该政策,对于那些不属于恶意逃避债务的企业,只是因为暂时资金短缺但仍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且有发展前景的负债企业,法院将慎用强制执行措施。法院将对债权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明和解释工作,并通过制定还债计划、设置担保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促成债权人给予债务企业合理的宽限期,帮助债务人度过暂时的财务危机。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在涉金融机构案件执行座谈会上表示,只有企业活跃,市场才能活跃;只有企业发展,经济才能发展;只有企业稳定,社会才能进一步稳定。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保障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改革、维护企业稳定的重要性。在处理各类案件时,法院应及时依法公正地执行,同时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对于多个债权人在不同法院同时申请执行同一债务企业的案件,江必新要求上级人民法院加强协调,统一执行工作措施,并注意做好执行和解工作。这样做可以尽可能维持有发展前景的困难企业的生存,避免因执行工作简单化而激化社会矛盾,防止因对被执行企业可供执行财产的分配问题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
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要求各银监局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监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依法定程序及时协助司法机关查询被执行人开户、账户信息,冻结、扣划被执行人存款,并加强账户管理以防止被执行人逃避执行。此外,应充分利用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积累的信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根据消息,人民法院正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有计划地对金融案件进行执行,以解决国家和企业面临的困难。总的目标是通过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统一调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减少未结金融案件数量,提高金融债权的实现比例,进一步改善金融市场秩序。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对象及程序要求。对象包括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所担保税款的纳税担保人,以及对税务机关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程序上,税务机关需在责令期满后发出催缴税款通知书,若纳
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规范及其在不同国家的执行差异。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规范分散,导致立法统一性和执法模糊性。不同国家在执行权力分配和法律救济机制上存在差异,如英美主要由司法机关执行,我国则是法律授权的由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未授权的由法院执行。我国的行政救济
行政处罚的执行及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有关内容。行政机关在行使强制执行权时需遵守法律规定,其范围因法律而异。我国以人民法院为主体的强制执行机关规定了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权限。当行政处罚决定难以执行时,需申请法院执行或自行执行。此外,只有公安机关可限制人身自由
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强制法中关于提起诉讼和申请强制执行的时间限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知道行政行为后6个月内应提起诉讼,而行政机关在当事人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且不履行行政决定后,可在满6个月后的3个月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此外,申请强制执行需提交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