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六条规定,如果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后,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下法律文书只有在当事人不按照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履行义务的情况下,才能作为执行依据:
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给付内容的民事判决书和调解书可以作为执行依据。
人民法院按照督促程序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支付令可以作为执行依据。
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给付内容的民事裁定书可以作为执行依据。只有以下三种裁定书可以作为执行依据:
① 先予执行的裁定书;
② 执行回转的裁定书;
③ 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裁定和国外仲裁机构裁决的裁定书。
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财产内容的刑事判决书和裁定书可以作为执行依据。包括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及罚金、没收财产的判决书和裁定书。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自诉案件中作出的具有财产内容的调解书,也可以作为执行依据。
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决定书和仲裁调解书可以作为执行依据。
我国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可以作为执行依据。公证机关可以在该文书上证明有强制执行的效力。经公证机关证明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按照该公证债权文书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我国行政机关作出的具有财产内容的行政决定可以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被执行人在银行存款的,法院有权查询、冻结、划拨,银行必须协助。查询、冻结、划拨需要符合法院的手续要求。
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入是由执行法院做出裁定,并向有关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由有关单位协助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入包括工资、劳务报酬、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收入等。这一强制措施适用于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人民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查封、扣押。查封、扣押是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财产采取的控制性措施,限制被执行人处分、损毁财产的行为。查封、扣押需要经过裁定,并进行公示程序。被执行人转让被查封的财产是无效的。被执行人的财产可以由执行法院拍卖、变卖,将所得款项交给申请执行人以清偿债务。
在查封、扣押被执行人财产后,如果被执行人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履行义务,法院可以将其查封、扣押财产进行拍卖、变卖,用拍卖、变卖的资金清偿债务。拍卖、变卖的程序和规定需根据《拍卖规定》进行。
如果人民法院认为被执行人有隐匿财产或者隐匿有关财产状况的证据,可以责令被执行人交出。如果被执行人拒不交出,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定程序进行搜查,并可以复制被执行人的会计账簿。搜查会计掌簿原则上不得查封和扣押,但在必要时也可以。
当生效法律文书确定债务人必须交付特定物品给债权人时,如果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法院可以强制债务人限期交付。如果限期不交付,法院可以采取强制交付的措施,通常需要进行搜查。如果当事人双方约定可以不清出被执行人财产的,也应当允许。
当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拒不迁出房屋、船舶或退出土地时,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强制执行令被执行人迁出房屋、船舶或退出土地。迁出房屋、船舶前,人民法院应将被执行人在房屋、船舶内的财产清出,并将房屋、船舶交给申请执行人。
强制执行不仅限于财产,有时也可以对行为进行强制执行。对于可以替代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完成,并由被执行人承担费用。对于不能替代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罚款或司法拘留等处罚措施,直至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法院有权主持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对象及程序要求。对象包括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所担保税款的纳税担保人,以及对税务机关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程序上,税务机关需在责令期满后发出催缴税款通知书,若纳
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规范及其在不同国家的执行差异。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规范分散,导致立法统一性和执法模糊性。不同国家在执行权力分配和法律救济机制上存在差异,如英美主要由司法机关执行,我国则是法律授权的由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未授权的由法院执行。我国的行政救济
行政处罚的执行及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有关内容。行政机关在行使强制执行权时需遵守法律规定,其范围因法律而异。我国以人民法院为主体的强制执行机关规定了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权限。当行政处罚决定难以执行时,需申请法院执行或自行执行。此外,只有公安机关可限制人身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罚金处罚的相关内容。法院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后,犯罪者需按期限缴纳,否则将强制执行。确有困难者可申请分期、延期缴纳或减免。罚金的数额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缴纳方式可一次性或分期。未缴纳者可通过书面申请减免罚金,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