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期间,其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如果人民陪审员的工资被扣除,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向其所在单位提出纠正意见。
1.未能有效行使裁判权
人民陪审员是否真正享有裁判权,与审判程序的设置密切相关。在我国,庭审对于决定案件裁判结果并不具有实质意义,真正的审判是从庭审前后默读卷宗开始的。案件的评议程序不完善,重大案件的判决权往往由审判委员会行使,这导致人民陪审员无法行使裁判权。复杂、疑难、重大的案件虽然需要陪审员参与庭审,但最终决定权却掌握在未参与庭审的审委会手中,陪审员无法参与审委会的讨论,因此无法行使裁判权。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审判委员会的判决权规定,剥夺了陪审员的裁判权,这是造成陪审员陪而不审的制度根源。
2.未能有效贯彻回避制度
由于我国没有陪审员信息提前披露制度,控辩双方在开庭前无法知道陪审员的姓名和基本情况,也无法在法庭上提出陪审员回避的理由和相关材料。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在庭审之前向被告人送达文书时就应当对陪审员的自身情况及陪审制度作出说明,并征求被告人是否同意适用陪审员参与的参审制来审理此案。此外,虽然法律上规定要从陪审员名单中随机抽取陪审员组成合议庭,但由于缺乏保证抽取的随机性的机制,可能导致某些陪审员经常被抽中,增加了其负担。因此,应当事先规定哪个陪审员参与某类案件的审判。
3.未能真正尊重被告人意愿
在我国刑诉中,陪审员制度的适用范围被限定为被告人申请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刑事案件和社会影响较大的刑事案件两类。虽然被告人申请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表面上尊重了被告人的意愿,但对被告人服从裁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被告人申请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并不会给他带来实际好处。此外,我国的陪审员虽然由人大常委会任命,但提名权由人民法院行使,是否参与刑事审判也由法院决定。人民陪审员难以发挥制约法官、防止对被告人不公正裁判的作用。因此,被告人缺乏申请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动机。即使存在被告人申请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案件,也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适用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法院的裁量权,人民陪审员制度也就变得可有可无。
购买经济适用房所需的贷款材料清单及申请条件。购买经济适用房需准备家庭户籍证明、家庭年收入证明和购房申请书等材料。同时,介绍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关于申请购买的条件和审核程序。另外,还强调了购买经济适用房时的注意事项,包括地理位置、户型选择和购房合同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和行政强制措施的含义及区别。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是行政机关在证据可能灭失或难以获取时采取的措施,旨在更好地获取证据;而行政强制措施则是制止违法行为、避免危害等的暂时性控制行为。两者的区别在于控制方式、行为性质和功能设定不同。证据先行登记保
如何申请成为人民陪审员的流程。符合条件的公民可通过个人申请或组织推荐方式申请,需经过司法行政机关、基层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的资格审查,并由基层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审查起诉的定义、作用、期限要求和人民陪审员就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这里的“审判人员”应当包括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副院长、院长以及参加合议庭的人民陪审员。 综上所述,适用回避制度的人员有六种,分别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鉴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