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如何申诉回避
公务员申诉公正委员会委员和处理公务员复核、申诉的工作人员,根据有关规定需要回避的,本人应当申请回避;利害关系人也有权要求其回避。
公务员申诉公正委员会委员和工作人员的回避,由受理机关负责人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前,相关人员应当暂停参与调查和审理。
相关知识:
公务员申诉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依法处理公务员的申诉,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促进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公务员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不服,可以按照本规定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
法律法规对法官、检察官的申诉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对领导成员的申诉,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处理公务员的申诉,应当坚持合法、公正、公平、及时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和程序进行。
第四条公务员提出申诉,应当实事求是,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第五条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人事处理的执行。
公务员不因申请复核、提出申诉而被加重处理。
第六条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应当组成公务员申诉公正委员会,负责受理和审理公务员的申诉案件。
公务员申诉公正委员会在决定受理申诉案件后,应当对案件事实、适用法规、工作程序等进行全面审议,并向受理机关提出明确的审理意见。
公务员申诉公正委员会一般由受理机关中相关工作机构的人员组成。必要时,可以吸收其他机关的有关人员参加。公务员申诉公正委员会的组成人数应当是单数,主任一般由主管公务员申诉工作的机关负责人或者负责处理公务员申诉的工作机构负责人担任。
第七条公务员申诉公正委员会委员和处理公务员复核、申诉的工作人员,根据有关规定需要回避的,本人应当申请回避;利害关系人也有权要求其回避。
公务员申诉公正委员会委员和工作人员的回避,由受理机关负责人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前,相关人员应当暂停参与调查和审理。
公职人员的范围及分类,包括国家公职人员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公职人员犯罪的立案标准和公务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公职人员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等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管理和使用公有财产的人员等。公职人员犯罪的立案标准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有不同的
公务员报考的条件和限制。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可报考,但犯罪受过刑事处罚、作弊行为、被辞退的公务员、现役军人等人员不得报考。特定亲属关系的公务员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特定职务。定向生和委培生需单位同意报考,留学回国人员需提供相关证明。
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包括亲属关系的限制、应回避职务的范围、变通规定以及任职回避的程序。该制度旨在防止亲属关系对公务员职务产生不当影响,要求有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担任某些职务方面作出回避。回避程序包括审核工作和人员安排。
公务人员犯罪案件过了追诉时效的处理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检察机关可以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公务员被判处刑罚通常会被开除公职,但不起诉和免于刑事处罚的情况除外。不起诉意味着案件终止,不会移送法院定罪处罚;而免于刑事处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