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相关 > 公务员法 > 我国公务员回避的特点

我国公务员回避的特点

时间:2024-08-09 浏览:3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31208

回避制度的概述

所谓回避制度,是一种旨在确保有权机关公正、严格执法的法律制度。当相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与所处理的行政事务存在一定利害关系时,根据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他们应当回避。回避制度主要包括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域回避三个方面。

一、职务回避

职务回避是指公务员之间存在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情况。根据相关规定,这些公务员不能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也不能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二、地域回避

地域回避是指公务员不得在自己成长地担任一定级别的领导职务,包括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然而,自治县县长应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而民族乡的乡长则由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三、公务回避

公务回避是指在执行公务时,涉及与公务员本人有利害关系的情况,包括与公务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情形。2005年,《公务员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规定。随后,2006年8月,《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发布,明确规定了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适用情形和操作程序。2011年12月,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公务员回避规定(试行)》,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回避的范围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这些法律法规不同程度地规定了有关公务员回避的措施,为推动我国公务员秉公执法,保持公务员队伍的公正廉洁,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务员回避制度及其方式

    公务员回避制度及其方式,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决定回避三种类型。公务员回避包括职务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三种类型,目的是防止亲属间相互干扰、相互利用,保证公务员秉公办事,树立公正无私的政府形象。

  •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法律问题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法律问题。为了完善该制度,提出了建立回避对象登记、审查、定期检查及随时调整等制度,并强调协调与其他人事管理活动的关系,如考试录用、职务晋升等。同时,执行回避规定需实事求是,遵循三个原则,合理调配,保证调整环节的科学与合理。

  • 任职回避制度

    任职回避制度,该制度对公务员在担任某些职务方面做出限制,特别是针对有法定亲情关系的公务员。回避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旁系血亲关系和近婚亲关系。同时,公务员在特定职务和特定地域需要实行回避,包括同一机关直属领导职务、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

  • 公务员任职回避的情形

    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包括亲属关系的限制、应回避职务的范围、变通规定以及任职回避的程序。该制度旨在防止亲属关系对公务员职务产生不当影响,要求有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担任某些职务方面作出回避。回避程序包括审核工作和人员安排。

  •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法律规定
  • 公务员回避制度及申请方式
  • 一、法庭回避规定
行政相关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