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继承法第五条的规定,继承可以通过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进行。在继承开始后,应按照法定继承的规定进行处理。如果存在遗嘱,可以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的方式进行处理。如果存在遗赠扶养协议,应按照协议的规定进行处理。
根据以上规定,如果遗嘱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遗嘱继承应当优先于法定继承。当当事人申请办理继承权公证时,如果被继承人在生前立有未经公证的遗嘱,必须首先确定遗嘱的法律效力,然后才能办理继承权公证。在确认遗嘱的法律效力的前提下,应出具遗嘱继承权公证书。如果按照法定继承的方式进行公证,有可能会侵犯遗嘱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例如,甲在生前立有未经公证的遗嘱,指定女儿乙作为唯一的继承人继承房产。在确认其他法定继承人都放弃继承权后,某公证处按照法定继承的方式为乙出具了继承权公证书。大多数人可能认为这个结果与甲的遗嘱意愿一致,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这种法定继承方式却给乙在将来单独处置继承的房产设置了障碍,导致乙无法独立处置继承的房产。
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一些财产属于夫妻共同所有,包括工资、奖金、生产和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以及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享有平等的处理权。
但是,根据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有一些情况下夫妻的财产不属于共同所有,包括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以及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确定遗嘱的法律效力时,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一、如果法定继承人对遗嘱的有效性存在争议且难以达成一致的协议,必须经过法院审理才能确认遗嘱的法律效力。公证处无权仅凭几个无利害关系证人的证言来确认遗嘱的法律效力。
二、如果法定继承人对遗嘱的有效性存在争议,但最终达成了一致的遗产分配协议,在确认协议的真实性后,公证处可以按照法定继承的方式出具继承权公证书,遗产的分配份额将根据协议而确定。
三、如果所有的法定继承人对遗嘱的有效性没有争议,并向公证处出具了无争议声明,公证处才能直接确认遗嘱的法律效力。在这种情况下,应出具遗嘱继承权公证书。不能因为法定继承的结果与遗嘱指向的是同一人而采用法定继承的方式进行公证。
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审理规定。规定统一了公证侵权纠纷的诉讼规制,明确了公证行为可诉纠纷的案件范围,确定了公证侵权纠纷的诉讼主体,并区分了公证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规定有助于规范公证行为,保护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审理规定。文章明确了公证机构作为被告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的受理情况,以及公证书变更、撤销或确认无效的受理方式。同时,规定了公证书争议的民事诉讼处理方式,并明确了公证机构的过错认定情形和虚假证明材料的赔偿责任。此外,文章还规定了
公证员的定义与职责。公证员是根据法律规定取得执业证书的专业人员,在公证处从事公证事务并行使国家证明权。他们承担受理和承办公证事项、草拟和出具公证文书等职责。此外,公证员专业职务分为不同等级,旨在提高公证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保证公证质量。担任各级公证员职务
公证员的资格和条件。文章详细阐述了担任公证员所需具备的条件,包括国籍、年龄、品行、职业经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等要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公证员的任命程序、职业要求、禁止行为以及免职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