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公证人员滥用职权,保证公证人员公正执行职务,《公证程序规则》第11条第2款明确规定:公证员、公证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不得代理当事人在本公证机构办理公证。
公证人员是公证处的工作人员。如果公证人员接受公证当事人的委托,在其所在的公证处代理当事人申请公证,那么在这个具体的公证活动中,公证人员就具有双重身份,既代表公证处又代表当事人。这不仅违背了我国《民法通则》关于代理活动的一般原则,而且也会给公证处的活动带来许多不便,助长人情风及不正之风的产生。
因此,法律明确禁止公证人员作为当事人的代理人在所在的公证处办理公证。当然,公证人员作为当事人的代理人在其他公证处办理公证则另当别论。
我国劳动仲裁活动中代理人的委托问题。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并在授权委托书中明确代理事项和权限。委托诉讼代理人包括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但特殊情况下的人不能作为诉讼代理人。当事人需提交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的委托书。
我国法律中关于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虽然我国法律没有设定证人回避制度,但证人与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时,其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当事人有权要求审判人员回避,并依法追究审判人员接受请客送
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审理规定。规定统一了公证侵权纠纷的诉讼规制,明确了公证行为可诉纠纷的案件范围,确定了公证侵权纠纷的诉讼主体,并区分了公证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规定有助于规范公证行为,保护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审理规定。文章明确了公证机构作为被告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的受理情况,以及公证书变更、撤销或确认无效的受理方式。同时,规定了公证书争议的民事诉讼处理方式,并明确了公证机构的过错认定情形和虚假证明材料的赔偿责任。此外,文章还规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