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管辖是指在同级人民法院之间,根据各自辖区对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审理的分工,确定案件由哪个法院受理的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地域管辖的解释如下: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刑事案件的地域管辖主要以犯罪地来划分。通常情况下,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但如果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在几个同级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情况下,由最初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进行审判。必要时,也可以移送至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进行审判。
民事案件的地域管辖主要根据法院的辖区和当事人诉讼标的所在地来确定。一般分为普通地域管辖和特别地域管辖。普通地域管辖是指案件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而特别地域管辖则根据特定的法律规定来确定,具体情况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解释。
行政案件的地域管辖主要根据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来确定。如果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那么复议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可以管辖此案件。对于不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提起诉讼的案件,可以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而对于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进行管辖。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管辖方式的概念、应用场景和相关原则,如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保障公正等。若对行政诉讼管辖有疑问,有在线律师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