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真实性是指诉讼证据必须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而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这些客观事实发生在诉讼主体进行民事、经济活动中,或者在诉讼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过程中。它们是当时作用于他人感官而被观察、听到或感受到的,留存在人的记忆中,或者作用于周围的环境、物品引起物件的变化而留下的痕迹物品。这些客观事实还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或视听资料等形式进行记录。客观真实性是诉讼证据最基本的特征。
证据的关联性是指作为证据的事实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必须与案件所要查明的事实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从而能够说明案件事实。只有具备这种逻辑联系,证据才能单独或与其他事实一同证明案件的真实性或非真实性。如果作为证据的事实与要证明的事实没有联系,即使它是真实的,也不能作为证明争议事实的证据。
证据的合法性要求当事人按照法定程序提供证据,或由法定机关、法定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调查、收集和审查。换句话说,无论是当事人提供的还是人民法院主动调查收集的诉讼证据,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不按照法定程序提供、调查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此外,证据的合法性还包括证据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对于某些法律行为的成立,法律规定了特定的形式,如果不符合法律所要求的形式,该项法律行为就不能成立。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行政诉讼中的认证规则,包括认证的概念和作用,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以及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的要求。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三个特征。证据的合法性要求包括符合法定表现形式和取证方法合法。在具体认定时,需要根据不同证据种类采用不同的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