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1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庭审过程中对证据进行审查。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一原则,《若干解释》第31条第1款规定了“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这意味着,人民法院对证据的审查必须基于质证的基础。
质证是指当事人在庭审过程中对法庭出示的证据进行对质和核实的活动。质证不仅是保护诉讼主体的权利,也是诉讼正当程序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当事人双方对证据的相互质疑,可以进行证据的筛选,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此外,质证还客观上防止了法官在证据取舍方面的主观偏见。
因此,当事人双方的质证是法院进行证据审查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确认证据效力的必要前提。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行政诉讼。首先,人民法院应当将当事人双方提供的所有证据纳入审查范围,不因证据的种类和来源而偏袒一方。
其次,人民法院在审查证据时应当站在完全客观的立场上,避免先入为主或主观臆断。这意味着法院不应受到个人观点或偏见的影响,而应根据证据本身的客观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
证据,在法学界一向被视为诉讼的脊梁,是构筑诉讼大厦最为可靠的基石。为履行我国加入WTO三大协定中关于及时公布贸易法律、法规、处理贸易纠纷案件司法裁判案例及依据的承诺,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颁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吸取证据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行政诉讼特点,又颁布实
行政诉讼认证是法官对证据三大属性,即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所进行的综合审查判断。即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应当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53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口号,并同时为我国三大诉讼和人民法院组织法所确认,被奉
行政诉讼中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规则,是指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不得再行取证或不得擅自取证,否则在涉诉后其自行收集的证据将被认定为无效证据或瑕疵证据的证明规则。可见,对非实质性证据应当不属于绝对不得收集的证据,而应属于“不得擅自收集”的情况;
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可就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听取当事人意见。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