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时,必须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这一规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以客观事实作为裁判依据的时代结束,开创了以法律事实为基础的“证据裁判主义”的新纪元。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三大诉讼和人民法院组织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刑事诉讼第6条、民事诉讼第7条、行政诉讼法第4条)。这个原则无可厚非,但过去一般认为,“以事实为根据”要求司法人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必须以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为依据。
然而,由于案件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法官通过证据“重建”的案件事实只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虚拟”事实。因此,在诉讼中实现客观事实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追求完全的客观真实。
德国学者Karl Larenz在《法学方法论》中将案件事实分为三类:事实上发生的案件事实(即客观事实)、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即主观事实)和法律上的事实。
事实上发生的案件事实具有不可回复性,即无法改变或否定。
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具有多变性,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同一事实的陈述可能不一样。
唯有法律上的事实是通过诉讼程序最终认定的事实,具有可接受性。
依照完善的证据立法和科学的证据规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重合。
法官的任务是通过证据去查明和认定法律中规定的“案件事实”。只有依据充分的证据,法官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裁决。
不同类别案件的诉讼费用收取标准。离婚案件根据财产分割情况收费,侵权案件每件需交100元诉讼费。其他非财产案件每件需交50元。财产案件根据争议金额收费,具体标准详述。行政案件、劳动争议案件、破产案件和申请执行案件的收费标准也分别阐述。此外,还详述了申请
行政诉讼中的共同地域管辖情况。包括经过复议的案件、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以及不动产涉及到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各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案件的管辖原则。在多个法院有管辖权时,原告有权选择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审判中的认证问题,强调人民法院应以全面、系统的方式分析和认定证据,不应简单排除存在瑕疵或违规收集的证据。同时,明确不同情况下证明标准的应用,如优势证据标准、明显优势标准和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文章还强调了正确处理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法院在认定法
行政复议期间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的情形。主要包括被申请人或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情形、行政复议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的情形以及法律规定可以停止执行的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案件管辖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