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时,必须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这一规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以客观事实作为裁判依据的时代结束,开创了以法律事实为基础的“证据裁判主义”的新纪元。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三大诉讼和人民法院组织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刑事诉讼第6条、民事诉讼第7条、行政诉讼法第4条)。这个原则无可厚非,但过去一般认为,“以事实为根据”要求司法人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必须以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为依据。
然而,由于案件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法官通过证据“重建”的案件事实只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虚拟”事实。因此,在诉讼中实现客观事实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追求完全的客观真实。
德国学者Karl Larenz在《法学方法论》中将案件事实分为三类:事实上发生的案件事实(即客观事实)、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即主观事实)和法律上的事实。
事实上发生的案件事实具有不可回复性,即无法改变或否定。
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具有多变性,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同一事实的陈述可能不一样。
唯有法律上的事实是通过诉讼程序最终认定的事实,具有可接受性。
依照完善的证据立法和科学的证据规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重合。
法官的任务是通过证据去查明和认定法律中规定的“案件事实”。只有依据充分的证据,法官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裁决。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行政诉讼的定义、作用及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内容。行政诉讼是当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此外,还介绍了合议庭的定义、作用及其在行政案件中的重要性。合议庭是法院审判案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