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的二审程序中,当事人是否可以再次补充证据呢?行政诉讼举证时限的及时性是指被告在收到原告起诉状副本后的一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否则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在提出答辩状时,被告应当一并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依据。
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证据时,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如果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如果不是新证据,人民法院将不予采纳。然而,如果当事人经过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证据,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那么该证据可以视为新证据。
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行政诉讼法第34条第2款规定了法院享有此项权力。
与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的权力不同,法院的调取证据职能应受到限制。司法解释第29条规定了法院有权调取证据的情形,包括原告或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供了证据线索但无法自行收集而申请法院调取,以及当事人应当提供但无法提供原件或原物的情形。
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行政诉讼法第33条的规定旨在防止被告行政机关在“先裁决、后取证”的情况下行事。然而,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在法院同意的情况下,被告仍然有权去收集证据。司法解释第28条规定了被告经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证据的情形,包括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情形,以及原告或第三人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了被告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证据的情形。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行政案件的再审审查期限及相关程序。根据法律规定,审查期限为六个月,可延长但需院长批准。当事人需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法院有权要求补充材料和询问当事人。原告在行政诉讼中可申请再审,但需满足新证据、原判决证据伪造、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