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的二审程序中,当事人是否可以再次补充证据呢?行政诉讼举证时限的及时性是指被告在收到原告起诉状副本后的一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否则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在提出答辩状时,被告应当一并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依据。
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证据时,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如果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如果不是新证据,人民法院将不予采纳。然而,如果当事人经过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证据,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那么该证据可以视为新证据。
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行政诉讼法第34条第2款规定了法院享有此项权力。
与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的权力不同,法院的调取证据职能应受到限制。司法解释第29条规定了法院有权调取证据的情形,包括原告或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供了证据线索但无法自行收集而申请法院调取,以及当事人应当提供但无法提供原件或原物的情形。
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行政诉讼法第33条的规定旨在防止被告行政机关在“先裁决、后取证”的情况下行事。然而,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在法院同意的情况下,被告仍然有权去收集证据。司法解释第28条规定了被告经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证据的情形,包括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情形,以及原告或第三人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了被告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证据的情形。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证明对象主要集中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整个证据制度的核心。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主要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并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
行政案件的再审审查期限及相关程序。根据法律规定,审查期限为六个月,可延长但需院长批准。当事人需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法院有权要求补充材料和询问当事人。原告在行政诉讼中可申请再审,但需满足新证据、原判决证据伪造、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