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证据学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诉讼证据的本质是相通的,都是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材料,这些材料的价值体现在与诉讼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关系上。
诉讼主体所运用的证据材料若能使其在诉讼过程或诉讼结果上获得权利的实现,这种证据材料也便实现了其价值。因此,可以说,证据是和不同的诉讼关系、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及其运作证据的方式相关联的,不同性质的诉讼决定了不同的证据规则。
为了实现司法公正,要求法官及诉讼参与人必须遵循统一且明确具体的证据规则,并清楚其特点及特殊性,以便于查清案件事实,进而实现全部的司法公正。
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与其内容和形式密切相关。行政诉讼证明的是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是否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在证据的内容上,行政诉讼证据体现为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侵权情况的材料。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讼的证据不是证明当事人在法律关系中的行为和事实,而是证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侵权情况。
在证据的形式上,行政诉讼证据主要来源于行政案卷。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决定或进行行政复议都必须有证据为根据,而相关的材料都将收入行政决定和行政复议的案卷中,产生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后,这些案卷将提交法院审查。
此外,行政诉讼的文书证据主要体现为规范性文件和非规范性文件证据。具体行政行为的做出除了依据法律法规外,还依据各种规范性文件,甚至一些非规范性文件。行政诉讼证据的这个特征要求有更严密的规则来规范行政行为。
为了确保行政诉讼的公正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制定和遵循至关重要。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应具备统一性和明确性,以便法官和诉讼参与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证据的要求和运用方式。
同时,行政诉讼证据规则还应充分考虑行政案卷的重要性和文书证据的特点,确保证据的收集、保管和审查程序的严谨性和公正性。
只有通过制定合理的行政诉讼证据规则,才能保障行政诉讼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实现全面的司法公正。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199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作了开创性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为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这对于改善我国的行政审判环境,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履行我国加人WTO后司法审查职能,实
行政诉讼中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规则,是指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不得再行取证或不得擅自取证,否则在涉诉后其自行收集的证据将被认定为无效证据或瑕疵证据的证明规则。可见,对非实质性证据应当不属于绝对不得收集的证据,而应属于“不得擅自收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