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案情复杂或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中,法院可要求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交换证据,并将交换情况记录在卷中。
2.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其他法律规定的保密证据,在开庭时不得公开质证。
3. 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由申请人在庭审中出示并质证。法院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可说明调取情况并听取当事人意见。
4. 对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进行质证时,当事人应出示原件或原物。但在以下情况下可以出示复制件或复制品:出示原件或原物有困难且经法庭准许,或原件或原物已不存在,可以出示复制件、复制品或其他与原件、原物一致的证据。视听资料应当当庭播放或显示,并由当事人质证。
1. 当事人应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质证证据的证明效力。
2. 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相互发问证据问题,也可向证人、鉴定人或勘验人发问。发问内容应与案件事实有关,不得使用引诱、威胁、侮辱等方式。
3. 凡是知道案件事实的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法院可根据申请或职权对证人能否正确表达意志进行审查或交由相关部门鉴定。当事人对证人证言无异议,或证人因年迈体弱、行动不便、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无法出庭时,经法院准许,当事人可提交书面证言。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并经法院许可。法院准许证人出庭作证时应在开庭审理前通知证人。法庭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准许以及是否延期审理当事人要求证人出庭作证的请求。证人出庭作证时应出示身份证件。法庭应告知证人诚实作证的法律义务和作伪证的法律责任。出庭作证的证人不得旁听案件审理。法庭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但组织证人对质除外。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中国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规定。被告需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供证据和规范性文件,逾期不提供或无理由逾期提供则视为无证据。原告在行政诉讼中也需承担一定举证责任,如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证明自己提出申请的事实等。如需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请前往法律咨询渠道。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