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证时限规则是指在收集、调取证据时应遵循的时间要求。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诉讼中不能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第3条)。同时,被告在作出行政行为之后自行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因此,被告收集证据应在行政行为做出之前的行政程序中进行(第60条1项)。然而,这一规则并不适用于原告和第三人。
证据形式要件规则指证据在形式上应满足的条件。证据形式是审查和判断证据可采信性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除了内容因素外,证据形式是否符合法定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证据材料是否被采用。证据形式是在取证过程中形成的。加强对证据形式要件的理解认识,不仅可以规范取证行为,还有助于提高质证和认证水平。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所表达和记载的思想内容明案件待证事实的书面文件或其他物品。书证具有稳定性强、易于保存、不受载体限制等特点。在调取书证时,应优先选择原件或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同时,应注明出处并经核对无异后加盖印章。对于报表、图纸、账册、科技文献等,还应附有说明材料。而对于询问、陈述、谈话类笔录,应由执法人员、被询问人、陈述人、谈话人签名或盖章(第10条)。
物证指以其存在形式、外部特征、内在属性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实体物和痕迹。在调取物证时,应优先选择原物,如果确有困难,可以调取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该物证的照片。对于种类物,可以只调取其中的一部分(第11条)。
电子证据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证据形式,包括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资金划拨、电子公告牌记录等。在调取电子证据时,应优先选择原始载体或复制件,并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证明对象和制作人等信息。对于声音资料,应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第12条)。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199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作了开创性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为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这对于改善我国的行政审判环境,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履行我国加人WTO后司法审查职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