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起诉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递交的一种行政诉讼文书,用于请求人民法院对涉及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裁决,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撰写行政起诉状是根据《行政诉讼法》赋予公民的权力之一。当原告的合法权益受到国家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的侵犯时,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受理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来说,行政起诉状是引发行政诉讼程序的依据,同时也成为审判结论的重要依据。
行政起诉状引发争议的对象仅限于国家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其他事项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起因。
起诉人,即原告,专指受到国家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告的国家行政机关无权提起起诉。
行政诉讼的起诉有两种程序:一种是先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向人民法院起诉;另一种是原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诉讼的审查条件及合法性审查原则。人民法院在审查行政诉讼时,需查明是否存在重复起诉、是否符合生效裁判效力所羁束的标的以及起诉状是否符合形式要求。同时,合法性审查原则包括适用主体、审查方式、审查范围和审查标准。在审查过程中,人民法院应遵循以上原则,确
行政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后,原告提出新请求的处理办法,以及行政诉讼举证期限的规定。根据司法解释,一旦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新的诉讼请求将不被允许,除非有正当理由。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10日内提供证据,举证期限过后提供的证据不被采纳。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自诉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可根据不同情况向相应法院提起诉讼,并需遵守起诉状的要求和递交规定,包括起诉状内容、递交法院名称、起诉日期等。同时,诉讼时效和费用也是提起诉讼时需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