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执行是指法院根据执行文书的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利用国家强制力量,强制民事义务人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障权利人的权益得以实现。执行文书包括民事判决书、裁定书以及法院应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一旦确定,义务人即应主动履行。如果拒不履行,权利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申请执行的一方称为申请人,被指定履行义务的一方称为被申请人或被执行人。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最后阶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立执行组织,负责执行本法院对一审民事案件作出的判决和裁定。原则上,二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也由一审法院执行。其他需要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由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执行。在采取重大执行措施时,应有司法警察参与。
如果被申请执行的财产或被申请人在外地,而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执行员不便前往执行,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法院代为执行。受托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委托函后的15日内开始执行,并且不得拒绝。执行完毕后,应及时向委托人民法院报告执行结果。如果在30日内未执行完毕,也应将执行情况告知委托人民法院。受托人民法院在收到委托函件之次日起15日内不执行的,委托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受托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指令执行。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43条的规定,如果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保留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人民法院在扣留、提取收入时,应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必须予以配合。在执行实践中,扣留和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是人民法院常用的执行措施。扣留是一种临时性措施,将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暂时扣留在原单位,不允许其动用和转移,以促使其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义务。如果超过期限仍不履行,执行人可以提取该项收入并交付给申请执行人。
公证的法律效力,包括证据效力、使法律行为生效的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公证是公证机构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公证还具有使某些法律行为
刑事诉讼中的法律主体,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角色与职责。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拥有立案权、侦查权和执行权等。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拥有侦查权、批捕权、决定逮捕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人民法院则是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通过二审程
公证的法律效力及其作用。公证具有法定证据效力,经过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和文书,法院应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公证还有强制执行效力,赋予相应文书强制执行力;此外,公证还是某些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这些作用确保了公证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为公证行为提供了法律
关于肇事车辆法院是否可以拍卖的问题。当被执行人未履行法院判决时,法院有权扣押车辆并在一定程序下进行拍卖。拍卖的前提条件是对方已申请强制执行且被执行人未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义务。根据相关法律,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可以进行拍卖或变卖。对于国家禁止交易的物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