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政诉讼法针对行政诉讼的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问题进行了制度上的改变。在立案方面,扩大了受案范围,延长了起诉时限,并强制进行立案登记。
根据新法,增加了可提起诉讼的情形,包括对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等。
根据新法,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应当进行登记立案。如果无法当场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应接收起诉状,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如果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根据新法,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涉及不动产的起诉期限可延长至二十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根据新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根据新法,经复议的案件,如果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那么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将共同被告;如果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那么复议机关将成为被告。如果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那么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将成为被告;如果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那么复议机关将成为被告。
根据新法,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
根据新法,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如果不能出庭,应当委托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根据新法,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规定了“社会影响恶劣的,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
修改后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了“解决行政争议”的表述。这一修改改变了过去仅注重行政诉讼的监督和救济功能,而忽视解决纠纷的功能的情况。将解决争议纳入行政诉讼目的,为扩大行政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提供了立法目的的依据。
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诉讼范围,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等十二种情况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具体内容。该法规定了详细的诉讼范围,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行政裁定的适用范围。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关于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以及行政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诉讼。同时,人民法院会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侵
行政机关的法律咨询义务,包括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法定权限内行为、合法委托事务、对受委托组织监督及承担法律责任等。同时,也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包括起诉状和答辩状的送达、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条件、公开审理和保密例外、合议庭的组
中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主要讨论了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文章指出,在行政诉讼中,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被告搜集证据的限制问题,认为《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