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政诉讼法针对行政诉讼的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问题进行了制度上的改变。在立案方面,扩大了受案范围,延长了起诉时限,并强制进行立案登记。
根据新法,增加了可提起诉讼的情形,包括对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等。
根据新法,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应当进行登记立案。如果无法当场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应接收起诉状,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如果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根据新法,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涉及不动产的起诉期限可延长至二十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根据新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根据新法,经复议的案件,如果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那么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将共同被告;如果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那么复议机关将成为被告。如果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那么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将成为被告;如果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那么复议机关将成为被告。
根据新法,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
根据新法,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如果不能出庭,应当委托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根据新法,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规定了“社会影响恶劣的,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
修改后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了“解决行政争议”的表述。这一修改改变了过去仅注重行政诉讼的监督和救济功能,而忽视解决纠纷的功能的情况。将解决争议纳入行政诉讼目的,为扩大行政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提供了立法目的的依据。
行政监督与行政法制监督的区别。行政监督涵盖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活动,而行政法制监督则是指特定机关、司法机关及公民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实施的监督。行政法制监督是基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制度实施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对行政行
行政处罚中的听证适用范围及听证程序的相关规定。在特定行政处罚决定前,当事人享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听证程序包括核实参会人员、宣布纪律和权利义务、确认主持人身份、宣布听证事项和案由、当事人陈述和申辩、质证和辩论、其他参与人陈述、最后陈述等步骤。听证会的
行政诉讼的定义、作用及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内容。行政诉讼是当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此外,还介绍了合议庭的定义、作用及其在行政案件中的重要性。合议庭是法院审判案
法律咨询中关于合法的行政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行为时,应具备合法资格和地位,符合法律法规,且行政行为应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内容合法适当,并遵循法律程序。同时,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复议和诉讼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