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卫生厅(局)是各级医疗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其职责包括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单位及医护人员的最低资格条件和遵守的规则和要求。此外,卫生主管部门还拥有调查、调解、裁决和处罚医疗纠纷的权力。
根据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卫生主管部门是行政主体,各级医疗单位是直接行政相对人。而患者在医疗纠纷中则是利害关系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单位的行政管理必然会对其产生影响,使其成为间接相对人。
在实践中,由于畏诉和对诉讼经济的考虑,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选择向卫生主管部门投诉,要求调查和鉴定医疗纠纷。在调查和鉴定后,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纠纷的性质和赔偿数额,主持医患双方的调解。如果调解失败,纠纷可以转由司法机构依法处理。
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执业医师法》,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对医疗单位和直接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这些行政处罚主要包括财产罚、行为罚、申戒罚和行政处分。
1. 财产罚:对违法行医导致的医疗纠纷,可以给予医疗单位罚款或没收财产。
2. 行为罚:对于严重违反《执业医师法》或医院管理混乱导致的医疗纠纷,卫生行政机关可以暂扣或吊销直接责任人的医师职业证书或护士职业证书,暂扣或吊销责任医疗单位的行医许可证。
3. 申戒罚:对于医疗单位管理不善导致的医疗纠纷,可以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或限期改正等措施。对于医师责任较轻的情况,可以给予警告或责令暂停执业活动。
4. 行政处分:对于直接责任人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医疗纠纷中负有责任的情况,可以根据责任大小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对于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医疗单位应根据事故等级、情节轻重、本人态度和一贯表现,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一级医效事故可以给予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等处分;二级医效事故可以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处分;三级医效事故可以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处分。
对于造成医疗技术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医疗单位应责令其作出书面检查,吸取教训。情节严重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的规定,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需要注意的是,行政机关对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处分的权力尚待商榷。
医疗事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5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时,卫生行政部门将根据事故等级和情节进行处理,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执业许可证,并依据刑法规定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
医疗事故是这几年导致医患关系最为紧张的原因之一,医疗事故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医疗诊治过程中发生的事故,这种事故很有可能导致病患更加的严重或者死亡的情况。医疗事故的责任人需要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下面大家就跟律图小编一起来看看医疗事故有什么行政责任吧。依照《
对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鉴定结论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综上所述,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一个是行政责任,一个是民事纠纷,医疗事故是在医治过程中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由于医疗事故往往存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竞合,在发生竞合情况下,当事人间的和解可能就排斥了卫生行政部门和检察机关对相关主体的责任追究,从而使责任人逃避法律制裁。实践中,限制这种消极影响的办法是为通过和解解决划定恰当的适用范围,规定属于行政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