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错推定是指如果受害人能够证明其损害是由行为人造成的,而行为人无法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法律上会推定其有过错,并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是介于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之间的一种责任形式,通过将过错的举证责任转移给侵害人,减轻了受害人的举证责任,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适用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是合理的,即如果医疗机构无法提出合理的抗辩理由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被推定为有过错。这一规则与举证责任倒置是相适应的。
1. 现行法律规定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8条规定,如果患者受到损害,且医疗机构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就可以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1)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2)隐匿或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3)伪造、篡改或销毁病历资料。根据这一规定,只要医疗机构存在上述情形,就可以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
根据《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中,应当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根据过错推定原则,如果医疗行为导致病患的人身权或财产权受到侵害,就可以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病患无需对医疗机构负有过错担负举证责任,但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举证证明自己不存在医疗过错,以获得免责。
2. 过错推定原则下医方过失是其承担责任的主要因素
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医务人员承担赔偿责任的关键因素是其存在的过失。如果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能够证明其医疗行为与损害事实没有因果关系,就可以获得免责。因此,对医方的过失需要进行深刻的理解。
在民事责任领域,目前我国民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过失是承担责任的核心问题。所谓过失是指行为人对于某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本应预见且能够预见,但却没有预见,导致损害结果发生。任何一个具有真实意思表示能力的独立的民事主体,都要为依据自己独立意志所做出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对于因自己主观状态上的疏忽或懈怠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则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法律责任。
必须承认,医疗活动存在各种风险,而人类的医学进步是建立在对风险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之上的。因此,法律应当给予医疗机构相应的免责抗辩权,以实现医学事业和人类的共同进步。
1. 容许性危险
容许性危险是指某种有益于社会目的的行为,在性质上存在某种侵害合法权益的可能性,但该行为并不违法。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许多曾被认为是绝症的疾病也逐渐有了医治的希望,给予了病患及其家属极大的希望和欢乐。然而,使用新药品和新技术无法排除副作用的产生。因此,在判断医方行为是否存在过失时,应考虑适用"允许风险"法则。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允许应该是有严格限制的,只能在价值判断允许的范围内加以运用。可以综合考虑被损害部分相对于整体的重要性、风险事实的重大性和迫切性,以及行为目的的正当性和有益性等方面。
2. 病患知情同意
根据《执业医师法》第26条和《侵权责任法》第55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告知义务,患者有知情同意权。知情同意权的条件包括:(1)知情同意权行使的主体适格,通常情况下,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患者即为知情同意权的主体;(2)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已充分履行说明义务;(3)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为达成医疗目的。医疗机构应当履行告知义务,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知情同意的决定。
医疗事故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赔偿标准、医疗过错与医疗事故的区别以及什么是医疗事故。赔偿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如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等。医疗过错指医院过错造成患者人身伤害,而医疗事故则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法律造成的患
医疗过错的法律责任及相关法律法规。根据规定,医疗过错包括民事和刑事责任,医务人员需及时报告医疗事故或过失行为。责任划分包括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轻微责任和对等责任,不同程度责任影响赔偿数额。此做法比原规定更公正合理。
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文章详细阐述了行政处理、医疗机构的处罚、医务人员的处罚以及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等内容。卫生行政部门会根据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情节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理措施。对于涉及违规行为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会责令其改正
医疗事故的证据责任及起诉问题。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医疗纠纷证据责任是倒置的,患者需提供相关单据和受损事实证据,医院需证明治疗无过错。医疗事故官司需要多种证据,包括门诊及住院病历、化验单及检查结果、处方药品等。此外,《民法典》也规定了医疗机构对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