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或其家属认为医疗机构的行为侵害了患者的人身健康时,他们可以采取不同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协商解决是患者在发生医疗纠纷后首先要采取的维权方式。这种方式程序简单、处理速度快,一旦达成协议,医疗机构的赔偿也会迅速进行。然而,协商解决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行政调解是医疗纠纷解决的另一种途径。虽然卫生行政机构与医疗机构存在上下级关系,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卫生行政机构的作用定位于居中调解和对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当患者认为卫生行政机构会偏袒医院,忽视了卫生行政部门的作用。实际上,卫生行政机构在医疗纠纷处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除责令医疗机构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外,还应组织调查,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对于无法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应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申请书应详细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事实、请求和理由。当事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自身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需要注意的是,卫生行政部门在进行行政调解时应本着当事人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在采取这种方式维权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司法诉讼是当人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采取的最后维权手段。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不履行其他义务应承担民事责任。对于因过错侵害他人财产或人身的行为,也应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当人们的身体受到侵害时,当事人有权提起诉讼,要求法律保护权益。
然而,在医疗纠纷的诉讼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举证责任的倒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的规定,医疗事故引起的侵权诉讼中,医疗机构应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其医疗行为与患者的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医疗过错。如果无法证明,则医疗机构将承担败诉的责任。
一起医疗纠纷案件,患者因病情恶化在被告芦溪县大安中心卫生院接受治疗,最终不幸身亡。针对此事件,存在三种争议意见,分别是被告应赔偿、被告不应赔偿但应补偿、以及被告不应承担责任。争议焦点包括是否误诊、抢救时间是否延误、助理医师的资质问题以及家长的责任等。
医疗事故纠纷的诉讼时效问题。文章介绍了诉讼时效的定义和规定,并详细阐述了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文章指出,医疗纠纷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权利人可从医疗侵权纠纷和合同违约纠纷两个角度选择诉讼案由。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医疗纠纷处理流程和医疗鉴定流程,提醒患者及其
卫生部关于医疗事故鉴定申请期限的批复。在卫医发〔〕第19号未下发前,发生的医疗纠纷,申请期限需按当地规定执行。自1月14日起,申请期限从患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起计算。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及处理办法。包括紧急措施造成不良后果、医疗意外、无过错输血感染、患方原因延误诊疗、试验性诊疗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的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对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医院仍可能因其他原因承担赔偿责任。患者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