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或其家属认为医疗机构的行为侵害了患者的人身健康时,他们可以采取不同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协商解决是患者在发生医疗纠纷后首先要采取的维权方式。这种方式程序简单、处理速度快,一旦达成协议,医疗机构的赔偿也会迅速进行。然而,协商解决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行政调解是医疗纠纷解决的另一种途径。虽然卫生行政机构与医疗机构存在上下级关系,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卫生行政机构的作用定位于居中调解和对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当患者认为卫生行政机构会偏袒医院,忽视了卫生行政部门的作用。实际上,卫生行政机构在医疗纠纷处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除责令医疗机构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外,还应组织调查,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对于无法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应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申请书应详细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事实、请求和理由。当事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自身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需要注意的是,卫生行政部门在进行行政调解时应本着当事人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在采取这种方式维权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司法诉讼是当人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采取的最后维权手段。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不履行其他义务应承担民事责任。对于因过错侵害他人财产或人身的行为,也应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当人们的身体受到侵害时,当事人有权提起诉讼,要求法律保护权益。
然而,在医疗纠纷的诉讼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举证责任的倒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的规定,医疗事故引起的侵权诉讼中,医疗机构应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其医疗行为与患者的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医疗过错。如果无法证明,则医疗机构将承担败诉的责任。
医疗过错责任纠纷的法律处理方式。医疗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在医疗领域以医疗事故居多。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协商解决,要求医院调查处理并达成共识;二是技术鉴定,向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三是重新鉴定、行政复议和诉讼,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医疗纠纷的调解程序。首先介绍了诉前调解的步骤,包括患方咨询专业法律顾问或专科医生后提出索赔要求的方式。若医院承认过错,双方可协商赔偿并签订协议;若不承认,则患者应提起诉讼。接着介绍了医疗纠纷的诉讼程序,包括起诉时的索赔数额把握、申请法院调取病历和进行
患者×××因胆结石在×××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取石手术后出现医疗纠纷,申请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患者认为医院在手术过程中存在过失行为,如未及时调整手术方案,盲目手术等,导致胆肝管损伤等严重后果。患者已转至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抢救并保住了性命,现处于康
妇产科护理中医疗纠纷的处理事项。包括病案管理、科主任责任、患者死亡处理、复印病历的封存、医教部和治安办的协助、医教部的职责、答复时限、医学鉴定、医务人员的态度以及合法性的确认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概述了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医生和患者双方对医疗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