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事故处理 >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 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案例学习

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案例学习

时间:2025-02-03 浏览:3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35448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简称《条例》)自2002年9月1日实施以来,医疗纠纷的处理逐渐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但在医疗纠纷处理实务中我们仍然发现一些医务人员及司法者对《条例》的理解不够深刻,为此本文通过对几起医疗纠纷典型案例的评析加深大家对《条例》的理解。

医疗事故的定义

根据《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这一定义将民事侵权行为的定义移植到医疗侵权行为中。在这一定义中,有几个重要的法律要点需要理解:

1. 遵守法律和规程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必须遵守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工作规程。任何违反行为都将被视为违法行为。

2. 过失行为

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才能构成医疗事故。这意味着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当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如果没有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就可能构成过失行为。

3. 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医疗事故必须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即患者的身体受到了伤害。没有人身损害的情况下,不会构成医疗事故。

案例分析

以下案例将进一步分析上述法律要点: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6月龄于1998年8月24日因“支气管炎”住入某医院小儿科治疗。经抗感染治疗,李某体温恢复正常。因李某还有枕秃和夜惊症状,暂未出院,在医院继续进行补钙治疗。同年8月28日下午,李某因进食不当出现腹泻、大便呈稀水样、无脓血及粘液,医生给予痢特灵1/3片每日三次口服治疗。8月31日查房时李某出现发烧、眼窝凹陷症状,医生给予静脉补液600ml和口服补液1000ml治疗。因患儿呕吐口服补液未进,向护士反映护士未处理。8月31日晚九时,李某病情突然恶化,面色发灰、烦燥不安,医生给予静脉补液、呼吸兴奋剂和肾上腺素以及其他治疗,但上述治疗均未奏效患者死亡。该纠纷经过两级鉴定,省级鉴定认为:“患儿出现腹腔泻后,尿量记录不详,脱水量估计不足,补液量不够;患儿出现呕吐后,给予口服补液违反医疗常规;在抢救时,大夫对病情估计不足,患儿终因腹泻致Ⅱ度脱水酸碱失衡,致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且在患儿家长向值班护士反映病情变化时,护士未能及时报值班医生。本纠纷属一级医疗事故。”

在这个案例中,医务人员的行为没有明显违反法律,但违反了以下工作规范和常规:

  1. 患者丧失体液后,医生应判断患者已丧失的液体量。
  2. 脱水的病人在补液过程中应记录出入水量以判断补液情况。
  3. 应根据患者已丧失的液体量和当日生理需要量为患者补足液体。
  4. 患者呕吐时应以静脉补液为主。
  5. 患者病情变化时应认真分析病情,必要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由于大夫未能按照工作规范处理患者,因此被认定为医疗事故。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医疗事故案例——患者住院14小时,离奇死亡

    一起医疗事故案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严重住院仅14小时便离奇死亡。患方指控医方未进行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起诉法院。律师根据医方提供的资料分析,医方存在多项医疗过错,包括未诊断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进行规范治疗、未履行告知义务等。经治医生的医疗过错与患者

  • 医疗事故案例分析(一)

    一起医疗事故案例。一名男性青年因恶性疟疾误诊为感冒而接受治疗,最终不幸去世。事故责任在于医生未按规定进行血检并及时确诊治疗。文章提出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坚持各项诊疗常规等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 医疗事故赔偿项目和标准

    医疗事故赔偿项目和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多个方面。同时,文章通过一起医疗事故赔偿案例,详细说明了赔偿项目和数额的计算方法。按照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受害者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金额,以减轻医疗事故带来的经济负担。

  • 医疗事故导致刘某伤残案件分析

    刘某因医疗事故导致伤残的案件。刘某在某医院接受手术后,因医院错误诊治导致其右侧睾丸严重萎缩,被评定为三级丁等医疗事故和九级伤残。法院判决医院承担过错责任,并赔偿抚慰金。案例提醒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 医疗事故截肢赔偿案例
  • 隆胸手术的医疗事故案例
  • 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案例学习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