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争议案件需要经过医疗鉴定委员会的鉴定,才能构成医疗事故并进行赔偿。如果不符合医疗事故的定义,医疗机构就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的实施改变了这一情况。根据该法第54条的规定,如果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那么医疗机构就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这一法律的实施对医疗损害责任作出了新的规定,不再把"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医方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只要患者受到损害,只要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就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过去,一些医疗机构采取了隐匿、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以及伪造、篡改或销毁病历资料的方式来规避责任。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了医患对立,也损害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8条的规定,如果患者受到损害,并且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就可以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
根据这条规定,如果医疗机构隐匿或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以及伪造、篡改或销毁病历资料,导致患者受到损害,法院可以直接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并判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
以惠某夫妇的女儿因“严重头晕、眼花”为例。2010年8月7日,女儿被120急救车送往某医院,先是入住保健科病区,次日下午转入重症监护室,后在急救室内死亡。惠某夫妇认为医院在诊疗、护理以及抢救过程中存在严重失误,导致女儿死亡,并给原告带来巨大痛苦。因此,他们要求医院赔偿医疗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经济损失。医院辩称其诊疗护理行为没有过错,拒绝赔偿。原告认为医院所持的病历是虚假的,坚持要求医院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经过法院审理查明,被告提交的病历中,有部分医生未在医嘱处签名,而病历中医嘱处签名的治疗医生在救治患者的一个小时内却未在治疗现场;还有部分病历是事后补录的,并一次性打印形成。这份病历无法保证对惠某夫妇女儿治疗、抢救过程的真实记录。
东港区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病历资料是医院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情况全过程的记录和总结,是认定案件事实、明确责任的最重要依据。病历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医院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真实、全面地记录对患者诊治的整个过程。然而,医院提供的病历存在瑕疵,无法确定其真实性。最终,法院推定医院在诊疗行为上存在过错,并判决医院赔偿惠某夫妇各项损失共计40余万元。
一起医疗纠纷案件,患者因病情恶化在被告芦溪县大安中心卫生院接受治疗,最终不幸身亡。针对此事件,存在三种争议意见,分别是被告应赔偿、被告不应赔偿但应补偿、以及被告不应承担责任。争议焦点包括是否误诊、抢救时间是否延误、助理医师的资质问题以及家长的责任等。
因医疗过错引发的纠纷案件。患者张某因咳嗽就诊被误诊为肺结核并接受治疗,后确诊为左上支气管肺癌晚期,最终死亡。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县医院和县结防所承担民事责任。作者认为虽然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存在医疗差错,医疗机构应承担民事责任。判断医疗机构是否承担
王华为妻子春梅购买康宁定期保险后,春梅因病去世,保险公司拒绝理赔的情况下,王华将春梅住院治疗的医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的故事。医院因在治疗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和防范春梅的血液病,导致诊疗时机延误,最终春梅抢救无效死亡,原告要求医院赔偿各项损失共计66931
刘某因医疗事故导致伤残的案件。刘某在某医院接受手术后,因医院错误诊治导致其右侧睾丸严重萎缩,被评定为三级丁等医疗事故和九级伤残。法院判决医院承担过错责任,并赔偿抚慰金。案例提醒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