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争议案件需要经过医疗鉴定委员会的鉴定,才能构成医疗事故并进行赔偿。如果不符合医疗事故的定义,医疗机构就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的实施改变了这一情况。根据该法第54条的规定,如果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那么医疗机构就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这一法律的实施对医疗损害责任作出了新的规定,不再把"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医方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只要患者受到损害,只要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就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过去,一些医疗机构采取了隐匿、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以及伪造、篡改或销毁病历资料的方式来规避责任。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了医患对立,也损害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8条的规定,如果患者受到损害,并且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就可以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
根据这条规定,如果医疗机构隐匿或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以及伪造、篡改或销毁病历资料,导致患者受到损害,法院可以直接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并判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
以惠某夫妇的女儿因“严重头晕、眼花”为例。2010年8月7日,女儿被120急救车送往某医院,先是入住保健科病区,次日下午转入重症监护室,后在急救室内死亡。惠某夫妇认为医院在诊疗、护理以及抢救过程中存在严重失误,导致女儿死亡,并给原告带来巨大痛苦。因此,他们要求医院赔偿医疗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经济损失。医院辩称其诊疗护理行为没有过错,拒绝赔偿。原告认为医院所持的病历是虚假的,坚持要求医院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经过法院审理查明,被告提交的病历中,有部分医生未在医嘱处签名,而病历中医嘱处签名的治疗医生在救治患者的一个小时内却未在治疗现场;还有部分病历是事后补录的,并一次性打印形成。这份病历无法保证对惠某夫妇女儿治疗、抢救过程的真实记录。
东港区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病历资料是医院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情况全过程的记录和总结,是认定案件事实、明确责任的最重要依据。病历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医院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真实、全面地记录对患者诊治的整个过程。然而,医院提供的病历存在瑕疵,无法确定其真实性。最终,法院推定医院在诊疗行为上存在过错,并判决医院赔偿惠某夫妇各项损失共计40余万元。
北京某医院因医疗过错导致新生儿患三级伤残的纠纷。杨女士在该医院分娩时,因医院催产素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新生儿出生缺氧并患有多种疾病。经过鉴定和法院审判,医院需承担部分责任并赔偿患方经济损失和精神抚慰金共计数十万元。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护士医疗事故的赔偿责任。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该条例进行调解,考虑医疗事故等级、过失责任程度和患者原有疾病等因素来确定赔偿数额。若事件不构成医疗事故,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事故调查报告,指出一起医疗操作过失导致的严重后果。医院未经家属同意进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操作不当导致并发症,需要二次手术修复。医院全责,构成三级丙等医疗事故,手术审批不当且违反执业医师法规定。这起事件引发深刻教训,强调治疗应建立在确实存在疾病的基础
一起医疗事故案例。一名男性青年因恶性疟疾误诊为感冒而接受治疗,最终不幸去世。事故责任在于医生未按规定进行血检并及时确诊治疗。文章提出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坚持各项诊疗常规等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