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具有筹集资金、资产重组、公司价值发现及风险提示等功能,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证券市场运作机制复杂、资本虚拟性等原因,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极大。实践证明,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可以提高运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使证券市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公共利益论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一种监管理论。该理论认为,监管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公众利益涉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只有国家法律授权的机构才能行使维护公众利益的职责。纯粹的自由市场必然会导致自然垄断与社会福利的损失,并且存在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公平问题。在现实经济中,通常存在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市场失灵现象。公共利益论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对市场实施监管可以提高公共利益。
过去,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体改委、国家工商局等政府机构及上海、深圳两地地方政府参与管理。随着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的成立,证券监管由国务院证券委负责,中国证监会作为执行机构承担监管任务。然而,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监管制度缺乏长远规划,政府监管部门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忽略了对市场发展的根本监管制度建设。为了解决短期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解了问题,但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和弱效性。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基础建设问题。现代证券市场监管起源于大危机后美国的经验,其监管法律法规完善、体系成熟。而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监管滞后的问题,需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和完善监管体制,运用市场规律,并注重国际合作,以提升监管水平。
证券市场监管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律监管原则、保护投资者利益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以及监管与自律相结合原则。这些原则确保了证券市场秩序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确保市场信息公开透明和交易活动公平公正,并强调监管机构和自律机构的合作与配合。
证券监管是指证券市场管理机构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证券的发行、交易以及证券经营机构等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规范性的监督管理活动。多年来,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市场与市场主体的成熟与否与证券监管的成熟与否是相辅相成的。伴随着金融对外开放,我国证
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特有的筹集资金、资产重组、公司价值发现及风险提示等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证券市场运作机制复杂、资本虚拟性等原因,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