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线交易禁止
1、主体:董、监、高、5%股东;
2、方式: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
3、收益:董事会收回后,归公司(证券公司包销情形除外);
4、起诉:公司董事会不收回,股东可要求其30日内执行;否则,以自己名义起诉一一代表诉讼。
5、连带责任:负有责任的董事。
二、内幕交易
1、知情人:①发行人、5%以上股份的股东以及发行人控股的公司的董监高;②由于公司职务、监管职责等可以获悉的人员;③中介服务机构(保荐、承销、证交所、登记信息等)以及其他人2、内幕信息:涉及经营财务或对股价有重大影响尚未公开的信息。
3、行为方式:买卖证券;泄露信息;建议他人买卖。
三、操纵市场-任何人:主要是操纵证券价格和成交量。
1、单独或合谋,集资金优势、控股优势和信息联合或连续买卖。
2、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交易。
3、在自己控制的帐户之间交易。
4、其他手段。
四、欺诈客户-证券公司以及从业人员。
五、法人证券交易之限制:禁止法人非法利用他人帐户从事证券交易;禁止法人出借自己或者他人的证券帐户。
六、审计为股票等买卖股票的限制:为股票发行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在该股票承销期内和期满后六个月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除前款规定外,为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自接受委托之日起至上述文件公开后五日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
虚假陈述和信息误导行为的定义及其主体。虚假陈述和信息误导行为主要指在证券市场中,行为人对相关事实、性质、前景等作出不实陈述或诱导,导致投资者受骗。涉及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新闻传播人员、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等。为维护市场秩序,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禁止
众筹的法律属性,指出众筹的本质是融资,并讨论了众筹是否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发行有价证券的问题。众筹涉及证券法理论上的证券属性,包括直接投资工具、证权证券等四方面。此外,众筹的范围广泛,包括股票、债券等投资产品,还涉及投资合同和利润分享协议等。
法律责任分为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重点分析了私法责任中的民事责任在证券违法行为中的重要性。针对当前《证券法》在操纵市场行为方面缺乏民事责任规定的问题,提出了在立法修改时应增加对受害者赔偿的规定,并主张区分不同操纵市场行为形态,引入类似美国证券法上的理论
证券欺诈发行的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证券欺诈发行是指在股票或债券发行过程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虚假内容的行为。刑法对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有明确规定,单位和个人都可能受到处罚。同时,《证券法》也规定了证券公司及其从业人员禁止从事的欺诈行为,包括损害客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