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还旧是一种民事行为,对于商业银行和借款人是否进行了借新还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首先,需要查明借款人在客观上进行了新贷款偿还旧贷款的行为。其次,还需要证明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存在主观上的共同意思表示或意思联络。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认定借新还旧行为的存在。
从司法实践来看,借款人通过新贷款偿还旧贷款的行为相对容易证明,一般争议较少。但是要证明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存在共同意思表示则较为困难。因为如果双方没有以明示的方式表达意思,很难提供证据证明共同意思表示的存在。
在没有证据证明共同意思表示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推定方法。根据人民法院的经验总结,以下具体情况可以推定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存在借新还旧的共同意思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共同意思表示是借新还旧成立的要件。因此,以下两种情况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借新还旧:
如果无法证明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存在共同意思表示,并且无法进行推定,就不能将其视为借新还旧行为。
借新还旧的效力问题是商业银行和借款人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借新还旧主合同的效力,还会影响对借新还旧的担保合同的效力。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借新还旧行为没有被禁止或限制,也没有证据表明其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如果借新还旧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话,应当认定为有效。
1999年1月召开的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庭庭务会认定借新还旧行为有效。中国人民银行于2000年9月25日公布并施行的《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第九条承认了借新还旧的合法性。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2月8日公布并于2000年12月13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九条确定了借新还旧的合法性。
犯罪分子财产的没收与债务偿还的问题。在没收财产前,若存在犯罪分子的正当债务,债权人可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会保护正当债权人的权益,审查属实后,用没收的财产偿还债务。但债务必须在财产查封前产生,且是正当债务,同时债权人必须提出请求。
中国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指出了新债务重组定义的不足点。其中,“财务困难”不能独立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因为对于续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的财务困难企业,应该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对债权人让步的硬性规定存在问题,应该包括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的情况,无论
债务人在存在多个债权的情况下,哪些债务具有优先受偿权的问题。债务人或第三人可以提供不动产、动产抵押或质押作为债务履行的担保。但当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以抵押或质押财产实现优先受偿需依据法律进行。同时,债权到期的先后顺序与优先受偿无关,是否具备申请
公司转让后债权债务的继承问题,包括企业合并和分立时债务的继承事项。企业转让应继承原公司的债权债务,否则可能引发纠纷,可诉诸法律解决。此外,讨论了遗产继承和债务的问题,规定遗赠接受者是否承担被继承人的债务需视遗产价值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