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都会面临资金紧张的情况,企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一般会选择贷款。贷款的形式一般是提供抵押担保,现在有一种新的担保方式是买卖型合同担保,那么买卖型担保物权效力是怎样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买卖型担保的性质界定
1.与附条件买卖比较
买卖型担保与附条件买卖在本质上存在差异。首先,买卖型担保的目的并非取得买卖标的物的所有权,而是为了保障债权。而买卖合同的目的是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其次,买卖型担保并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买卖合同的产生是买卖型担保合同产生的前提,买卖型担保合同随着债务的清偿和消除而终止。因此,买卖型担保虽然形式上是买卖合同,但实质上是一种担保合同。因此,将其称为“买卖型担保”更为准确。
2.与典型担保形式比较
与典型担保形式相比,买卖型担保没有对买卖标的物进行抵押,也没有进行抵押登记,因此不属于抵押担保。买卖型担保也没有将标的物交付给担保权人进行质押,而且大多数买卖合同的标的物是商品房,不存在质押的情况。此外,债权人没有占有标的物,也不具备留置的适用前提。
3.是物的担保还是债的担保
有人认为,买卖型担保是债的担保,因为当事人通过买卖合同来保障债务的履行。根据合同约定,如果债务不能按时履行,债权人可以取得买卖合同标的物的所有权。因此,真正对债权起担保作用的是买卖合同的标的物(通常是商品房)。笔者认为,根据合同约定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买卖型担保并非债权担保,而是物的担保。至于这种约定是否能确保债务清偿,需要考虑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4.与让与担保比较
有学者认为,买卖型担保与让与担保最为接近。让与担保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为担保债务人的债务,将担保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给担保权人。债务清偿后,担保标的物应返还给债务人或第三人。如果债务不能履行,担保权人有权优先受偿。买卖型担保与让与担保的区别仅在于所有权转移的先后顺序。基于这一点,杨*新教授将买卖型担保形象地称为“后让与担保”。然而,笔者认为,这种“后让与担保”的“让与”是否能够得到法律认可,需要法律和审判实践的认定。如果这种“让与”不能得到法律认可,那么这个称谓就不符合实际。这也是为什么本文不采用“后让与担保”这个称谓,而仍然称之为“买卖型担保”的原因。
买卖型担保的效力认定
1.遵循担保法“保障债权”的立法宗旨
根据担保法的宗旨,债权人的地位在同等条件下优于债务人和担保人。买卖型担保合同设立了保障债权实现的条件,有利于促进交易安全,应当得到法律的确认。
2.买卖型担保方式符合法律规定且符合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买卖型担保方式并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符合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确认其效力,研究其适用准则,不仅符合合同法关于合同效力的规定,也符合合同法的任意法原则。此外,也有利于规范和引导买卖型担保方式的发展,为其成为法律规定的典型担保方式创造实践基础。
3.从社会价值角度看,买卖型担保具有重要作用
担保制度的主要功能是维护信用和融通资金,担保方式不仅是债权保障方式,也是一种金融产品。一个国家担保制度的完备与否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直接影响。买卖型担保适用范围广泛,设立便捷,克服了质权必须转移动产和抵押权必须进行抵押登记的繁琐程序,使融资方式更加简便有效。这既满足了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又保障了债权人的权益,具有较大的效率和促进交易的作用。确认买卖型担保方式的效力,是对实践需求的回应,也是对我国担保制度的有益补充。
4.国际惯例对买卖型担保的借鉴
许多非典型担保形式在国外已经成熟,并成为典型担保形式。与买卖型担保最为接近的让与担保制度最早起源于德国。德国在18世纪后期通过判例和学说确立和发展了现代意义上的让与担保。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都规定了成熟的让与担保制度。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于让与担保的成熟应用可以为我国担保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