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依其是否以向相对人实施为要件,划分为有相对人的表示与无相对人的表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应向相对人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通常有相对人,如订立合同中的要约与承诺、债务免除、合同解除、授予代理权等均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可分为对特定的人的意-思表示和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的对象是特定的,如要约和承诺。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如悬赏广告。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无须向相对人的所为的意-思表示,如遗嘱行为、抛弃动产所有权的行为。构成双方行为的意-思表示,必须有相对人,单-方行为的意-思表示不必皆无相对人,如承认、撤销、抵销、免除皆有相对人。
区分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意义在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必须遇到达相对人时才发生效力,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一般于意-思表示完成时,立即发生效力,如抛弃动产所有权的行为,也有的在意-思表示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如遗嘱行为。
在有相对人的双方意-思表示中,相对人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的,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如口头(包括打电话)直接订立合同等;相对人不可同步受领意-思表示的,为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如由信函交往而订立合同。
区分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话的意-思表示的意义在于二者的生效时间不同。对话的意-思表示何时发生效力,通说认为,从意-思表示到达对方,处于客观上可了解的状态时其发生效力。至于相对人是否了解,则应依一般的情形而定。若相对人故意掩耳不闻,亦不因此阻却其效力的发生。若因相对人是生理上有客观障碍的聋哑人或者对外语能力不足者以外语表示,则相对人是否已经了解,应斟酌相对人的反应动作和表示行为加以判断。
非对话的意-思表示,由于其经过传达媒介,才能沟通意见,情况较为复杂。其意-思表示应于何时发生效力,主要有四种立法例:(1)表示主义,又称表白主义,于表意人完成其表示行为,即发生效力。(2)发信主义,又称投邮主义,于意-思表示离开表意人,如函件已付邮时发生效力。(3)到达主义,于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的支配范围时发生效力。(4)了解主义,于意-思表示为相对人所了解时发生效力。我国现行民事法律采到达主义,如《合同法》第16条表示,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当事人要求以特定方式为构成意-思表示的必要。非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当事人不要求以特定方式为构成意-思表示的必要。区分要式与否的意义在于:有些意-思表示的成立要求特别方式,此即为要式的意-思表示。
我国现行法,对法律行为未依法定方式进行的后果,未设统一规定。其一,原则上不成立。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未履行法定不甘落后 后果,原则上不成立,其例外,即在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的情形,视为合同已经成立(第36、37条),及其在租赁合同未履行法定不甘落后 ,视为不定期租赁。其二,经补正有效。
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出于真心及自由的意-思表示所为的行为。一般的意-思表示,如非行为人有其他特别因素或者受其他不正当影响,其意-思表示均为健全的意-思表示。
不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并非出于行为人真意的或者不自由的意-思表示。如被欺诈、胁迫、错误情形的意-思表示,均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具备一定条件时,表意人可以撤销。
区分健全的意-思表示和不健全的意-思表示的意义在于:两种意-思表示的效力不同,健全的意-思表示为有效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影响民事行为的效力。
债务免除的法律特点,主要包括免除为无因行为、无偿行为的特点以及不受特定形式的限制等。债务免除需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作出,并可附条件或期限。此外,债权人无需提供对价即可放弃债权,不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
债权转让与代位求偿在成立要件、法律后果以及解决企业三角债的价值功能方面的区别。债权转让需要让与人与受让人达成协议,而代位求偿则允许债权人在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直接向次债务人行使权利。在法律后果上,债权转让消灭让与人与受让人的债权债务关系,而代位权诉讼中
债务转移的定义、条件、合同方式和法律依据。债务转移是合同债务人、债权人与第三人达成协议将合同债务转移给第三人承担,必须所有相关方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且必须经过债权人的同意。债务转移的方式包括债务人与第三人达成协议并经债权人同意,以及债务人、第三人和债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因显失公平订立的合同;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因胁迫订立的合同;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可撤销合同是民法中可变更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一种.可撤销合同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可撤销合同的效力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它是一种相对无效的合同,但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