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借款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除非自然人之间另有约定。合同内容应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2. 贷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担保的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3. 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人的要求提供真实的与借款有关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
4. 贷款人有权检查和监督借款的使用情况,借款人应当定期向贷款人提供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
5. 借款人可以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向贷款人申请展期,贷款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展期。
6. 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的利率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
1. 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2. 如果贷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和数额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损失的,贷款人应当赔偿损失。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和数额收取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的日期和数额支付利息。
3. 如果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贷款人有权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解除合同。
4.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如果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
5.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如果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在合理期限内催告借款人返还。
6.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应当按照约定或国家相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借款人提前偿还借款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期间计算利息。
7.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在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如果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视为不支付利息。如果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借款的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利息不受保护。
8. 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免责条款中的以下情况无效: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法释[1999]3号),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是,如果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认定无效: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担保合同的定义与作用,涉及反担保中的第三方担保人身份和资产抵押问题。担保合同是确保债权人利益的有效手段,其效力认定要考虑主合同是否有效及担保合同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是否合法妥当。第三方反担保人并不限于借款人自己,任何具备担保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反担保人。
借款合同的详细内容,包括借款金额、用途、期限、提款和还款的时间与方式、利率和计息方式、担保事项以及借款人的承诺等内容。双方需遵守合同规定,确保借款的合法合规使用,按时履行还款义务。
买卖合同与借款合同的成立问题。依据我国法律,买卖合同是否为假并不直接影响借款合同的成立。二者都是在合同双方签字或盖章时成立。同时,居间合同的成立则需满足合同主体资格、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性和社会公共利益等要件。
借款协议金额修改、民间借贷利息问题等方面的有效性问题。合同变更需双方协商一致,单方面私自修改无效。未约定利息的民间借贷可视为无偿借贷。利率标准争议可在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标准内确定。超过年利率36%的利息约定无效。复利计算受法律限制,出借人不得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