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条件
时间:2023-12-13 浏览:3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一)因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且两债务间具有对价关系。不安抗辩权与同时履行抗辩权一样,均只能发生于双务合同。因此,单务合同以及不完全的双务合同均不能产生不安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适用的异时履行合同
一、异时履行的定义
异时履行是指双方履行合同的时间顺序不同,一方先履行,另一方后履行。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对于一些买卖合同,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一般采用同时履行主义。然而,对于租赁、承揽、保管、仓储、委托、行纪、居间等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除当事人有特别规定外,应采用异时履行主义。
二、先履行方债务已届清偿期
在履行期未到的情况下,先履行方只能暂时停止履行的准备,无法停止履行。
三、先履行方对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证明
先履行方必须提供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方在合同成立后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这包括以下三个要素:1. 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原因: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原因包括财产显形减少、丧失商业信誉、劳动能力丧失等。此规定较为宽松,参考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相关规定。2. 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发生于合同成立之后:在大陆法系各国,关于后履行方财产显形减少应发生于何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立法例。一种是订立合同后财产显形减少,例如德国、瑞士等民法采用的立法例;另一种是订立合同时财产已减少,例如奥地利民法第165条规定的立法例。筆者认为,第一种立法例较为妥当,因为如果订立合同时后履行方财产已减少,而先履行方已知或因过失而不知,主观上有过错,应当承受不利后果,不需要保护。只有在非因过失而不知的情况下,可以主张重大误解或受欺诈来寻求救济。我国合同法没有明确规定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应发生于何时,筆者认为,在解释时采用第一种立法例较为妥当。3. 先履行方对事实负有举证责任:先履行方主张不安抗辩权时,必须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而不能凭主观猜测。否则,先履行方将因擅自中止合同履行而承担违约责任,使自己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保全
保全的概念及其相关议题。保全涉及到保险公司在契约变更等项目的售后服务工作,同时也涉及证据保全和财产保全的法律制度。证据保全旨在保护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涉及固定保管、预先调查等方面的内容。财产保全是一种预防性措施,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此外,文章还介绍了
-
债权保全的定义和目的
债权保全的定义、目的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条件。债权保全旨在保护债权人权益,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和撤销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保全措施限制债务人支取到期应得收益。保全到期债权的条件包括债务人财产无法满足保全请求、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
-
合同保全措施中债权人的撤销权行使
合同保全措施中债权人的撤销权的性质、成立要件、行使期限、法律效果以及撤销权诉讼中的主体与管辖。撤销权是债权人保障自身债权的一种权利,其性质结合了请求权和形成权的特点。成立要件包括债权人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对债务人拥有有效债权、债务人实施了减少财产的处分
-
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不安抗辩权是指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情况下,先履行的一方在对方丧失履行债务能力且未恢复或未提供担保之前,有权中止合同履行的权利。根据《民法典》规定,先履行方
-
设立不安抗辩权有什么必要
-
不安抗辩权人的解除权的条件是什么
-
不安抗辩权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