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借款合同印花税的规定主要包括应计征印花税的借款合同范围和不同借款形式的计税办法。
应计征印花税的借款合同范围包括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与借款人签订的借款合同,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同时,如果单据作为合同使用,也应按合同贴花。
对于不同借款形式,采取以下计税办法:
1. 对于一项信贷业务既签订借款合同,又一次或分次填开借据的情况,只按借款合同所载金额计税贴花。而对于只填开借据并作为合同使用的情况,应以借据所载金额计税,在借据上贴花。
2. 对于借贷双方签订的流动资金周转性借款合同,一般按年(期)签订,规定最高限额,借款人在规定的期限和最高限额内随借随还。针对这种借款次数频繁的情况,只需要在签订时按规定的最高额贴花一次,而在限额内随借随还不签订新合同的情况下,不再另贴印花。
3. 对于以财产作抵押的借款方式,从贷款方取得抵押贷款的情况,属于资金信贷业务。这种情况下,借款合同应按贷款合同贴花。如果借款方因无力偿还借款而将抵押资产转移给贷款方时,还应按照相关规定计税贴花。
4. 对于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经营的融资租赁业务,这是一种以融物方式达到融资目的的业务,实际上是分期偿还的固定资金借款。因此,对于融资租赁合同,应按合同所载租金总额,暂按借款合同计税贴花。
5. 对于由若干银行组成的银团贷款,借款合同由借款方与银团各方共同签订,各执一份合同正本。对于这种情况,借款方与贷款银团各方应分别在所执的合同正本上,按各自的借贷金额计税贴花。
6. 对于基本建设贷款,先按年度用款计划分年签订借款合同,在最后一年按总概算签订借款总合同。总合同的借款金额包括各个分合同的借款金额。对于这种基建借款合同,应按分合同分别贴花,最后签订的总合同,只按借款总额扣除分合同借款金额后的余额计税贴花。
欠债不还的法院执行程序。当债务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法院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要求申报财产、查询财产情况并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对于失踪的债务人,债权人需通过法院起诉程序,经过公告传唤和缺席判决后,可采取拍卖债务人财产的方式来
代为清偿是否构成不当得利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失。而代为清偿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如合同性质、债务性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约定等。最新资讯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不当得利有
多年前的欠款能否追回的问题。需要采取法律行动解决,并注意诉讼时效的规定,根据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二年,但也存在特殊情况。超过诉讼时效的当事人若自愿履行则不受时效限制。在特定情况下,诉讼时效可以中止或中断并重新计算。
民间借贷中的合法利率问题。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的,法院支持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诉求。若利率超过年利率36%,则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出借人应注意合法借贷关系、订立协议、提供担保、及时催收、运用法律及签订合同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