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因管理中的受益人的认定标准
时间:2024-08-19 浏览:3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所谓无因管理,指的就是出于为他人的利益着想而管理别人的事物的事件。可是也不得不说有很多的人会因为无因管理而得到一定的利益。无因管理中的受益人的认定标准是什么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相关问题。
无因管理中的受益人的认定标准
管理者的利益与无因管理制度的适用
根据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之一,管理者必须有为他人利益而管理的意思。当管理者纯为自己利益而进行"无因"管理时,是否适用无因管理制度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极个别情形下,从保护被管理人的利益出发,才可适用无因管理制度。例如,甲帮助保管外出邻居乙的电视机,但甲为牟利将实价为500元的电视机自行修理后作价600元售给丙。如果按照侵权行为来处理,乙只能主张电视机实际价值500元的权益,而甲将享有超出价值100元的利益,这显然与情理不合。因为甲的行为违背了乙作为所有权人的意愿,所以所得利益应归乙所有。只有依据无因管理制度,乙才能取得甲管理所产生的全部利益(600元)。然而,乙应在所受利益范围内偿还甲管理事务支出的必要费用(修理费用)。
精神损失赔偿在无因管理之债中的支持
无因管理的法律救济问题
无因管理作为债的发生根据之一,旨在解决法律救济问题。我国关于无因管理的规定已明确表示,管理人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因管理而支付的必要费用。在管理人受到人身损害且实际经济损失得到无因管理的补偿后,是否应该赔偿精神损失呢?我认为,无因管理作为管理人的义举,纯属自愿行为,其目的也是为了弘扬社会正义。无因管理的法律救济目的仅在于确保管理人的实际权益不会因为帮助他人而受损。因此,无因管理之债的请求范围应仅限于管理人因无因管理行为产生的各项损失。作为一种惩罚性措施,精神损失赔偿作为无因管理之债的一部分,对于侵权行为人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对受益人来说,赔偿精神损失是不合适的。因此,在无因管理之债中,不应承认精神损失赔偿。
正确区分无因管理与侵权行为
判别两种行为的标准
通常情况下,公民和法人的事务应由各自依法管理,任何人都不得加以干涉。在没有法律规定或约定的情况下,管理他人事务往往被视为一种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与侵权行为在形式上都存在无法定或约定义务干涉或侵犯他人权益的情况,因此在划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我认为,可以以行为结果为主,行为动机为辅的标准来判断两种行为。虽然两种行为都起源于无因,但无因管理人的主观动机是源于为他人谋利益的善良愿望,并且他们积极地实施了管理他人事务的行为。从结果上看,无因管理的受益人因为无因管理而得到了好处,避免了在财产或人身上可能遭受的损失,即管理人的行为最终符合受益人的明示或可推知的意愿。相反,作为侵权行为人,在"管理"他人事务时,存在故意或过失使他人法定权益受损的心理状态,并且客观上确实给他人带来了人身、财产或其他权益的损害。在确定两者的区别时,必须将动机与结果结合起来,并以结果为主要划分依据。有时,行为人可能有为他人谋利益管理事务的主观愿望,并付诸行动,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仅没有使他人受益,反而因此自己遭受损害。这显然不能构成无因管理之债。另一方面,当行为人的明确动机是侵权,但事实上却没有达到预期的利益,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损害,这时应查明行为人的动机,并不可认定为无因管理之债。此外,只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才能构成侵权行为之债的主体。然而,为了倡导社会良好道德,法律同样允许限制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的人成为无因管理之债的主体。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交强险赔偿标准:死亡和伤残的具体金额如何确定?
无因管理是指管理人在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的情况下,为了保护他人的利益而进行的管理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无因管理人有权要求受益人赔偿因管理所支付的
-
不当得利之债能否继承
不当得利之债一般认为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继承。因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和侵权而产生的债权都是可以继承的。《民法通则》第92条的规定,取得不当得利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不当得利之债发生后,受害人有权请求受益人返还不当得利,受益
-
无因管理的概念及缘起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称管理人;受管理人管理事务或提供服务的人为本人,又称受益人。另一种是无因管理反面诉权,也称为无因管理反对诉讼,即管理人对于本
-
无因管理受伤该不该索要报酬
因无因管理而产生的必要费用应当由受益人支付,但是不能索取报酬的;至于受伤的医药费,受益人可以适当补偿。无因管理是债的发生原因之一,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一方当事人为避免他方利益受损失而对他人事务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事实行为。
-
无因管理期限的规定有哪些
-
无因管理中的受益人的认定标准
-
无因管理的法律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