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版权与著作权是同义词,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版权是指作者对其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方式可以分为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两种。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即自动拥有版权。作品完成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创作对象符合法定的作品构成条件,即可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从学理上来说,根据权利的性质不同,版权可以分为著作权和邻接权。简单来说,著作权主要针对原创相关精神产品的创作者,而邻接权主要针对表演或协助传播作品载体的产业参与者,如表演者、录音录像制品制作者、广播电视台、出版社等。
关于版权的性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版权是作者在自然法上的财产权,即作者对作品的所有权;另一种观点认为版权是社会作为让步而由法律授予作者的有限的法定垄断权,即作者对作品的调整权。正确回答版权性质的问题的前提是明确版权的理念。
版权的设立是为了保护作者的权利还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进步和公众的福祉?版权法律同时具备这两种功能,但其中哪一种是其基本理念呢?当作者权利和公众福祉发生矛盾时,哪一方应该优先考虑?
版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知识的进步,推动公众的福祉。为了鼓励新作品的复制和在公众中的传播,版权通过赋予作者复制和分发的专有权来激励创作者的创作活动。然而,为了促进公众福祉,作者的这些权利受到了许多限制,这些限制主要通过合理使用制度来体现。
版权调整的权利涉及到三个利益群体:作者、发行者和使用者。版权法作为支持知识进步的基础,既要考虑给予创作者和传播者报酬,也要重视使用者的合理权益。自18世纪早期英国开始制定版权法以来,版权一直试图平衡创作者(及其出版者)的权益与使用者的权益,这种平衡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必要的。
三个利益群体都使用版权作品,但使用的目的不同。作者使用作品进行创作,发行者在市场上分发作品,消费者在家中、学校和办公室使用作品。作者的创造性使用、发行者的商业使用和消费者的个人使用可能会引发竞争利益的冲突。使事情更加复杂的是,不同团体的成员在不同时间可能持有不同立场。例如,一个作者希望可以自由引用他人的作品,但不希望别人引用自己的作品而自己得不到补偿;一个出版商希望可以出版他人的部分作品,但不愿给予别人同样的优惠待遇。只有消费者的立场是不变的:他们希望可以自由使用这些资料。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未经许可剽窃他人图片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者需承担民事责任。文章还列举了构成侵权的其他行为,并强调了认定抄袭时需要注意与利用思想、客观事实、合理使用和巧合的区别。
集体管理在著作权领域的作用,指出其并非简单的代理关系,而是信托关系,旨在最大化权利人的利益。文章强调了著作权人需要有版权意识,同时介绍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法律依据。修改草案旨在解决海量作品授权和权利人无法行使著作权的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
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条例中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对于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行为,如果未构成犯罪,则应视情况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同时,软件开发者因表达方式有限而开发的与已存在的软件相似的软件,不
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及其适用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算。超过两年起诉但侵权行为仍在持续且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法院应判决停止侵权并计算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诉讼时效作出了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