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陈*川在由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高法知识产权庭主办的影视著作权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该座谈会旨在解决影视产品创作、制作、发行等环节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与会的法律界和影视界人士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办方表示,此次座谈会的举办是为了解决北京法院系统在处理影视著作权案件时遇到的困难,并满足影视艺术家对著作权保护的需求。因此,主办方搭建了一个对话平台,让法律界和影视界专家直接交流。在座谈会上,众多专家学者阐述了自己对影视作品著作权的理解和看法,以期准确界定法律规定与实际情况的结合,使大家对影视作品的署名状况、创作和制作过程中的问题有清晰的了解。这有助于正确查明事实、适用法律并做出正确判断。
孙*红(**兄弟传媒集团法律顾问)指出,在制定《著作权法》及其修改过程中,对影视行业的运作规律了解不足,影视行业代表也未充分反映当时的客观情况。因此,在立法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署名权的实际情况,而是主要借鉴了国外法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涉及署名的问题日益复杂,立法规定与实践之间产生了冲突。最主要的冲突表现在不同的署名方式上,如制片人、总制片人、执行人、出品人、出品单位、摄制单位、联合摄制单位、参加摄制单位和联合出品单位等。这与著作权法第15条规定的除导演外制片者享有影视作品的其他权利的规定存在冲突。例如,在电视剧《鹿鼎记》中,后期署名为“联合摄制”的电视台达到四五十家,这是出于发行需要而设置的“联合摄制”,实际上这些单位与版权无关。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未经许可剽窃他人图片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者需承担民事责任。文章还列举了构成侵权的其他行为,并强调了认定抄袭时需要注意与利用思想、客观事实、合理使用和巧合的区别。
集体管理在著作权领域的作用,指出其并非简单的代理关系,而是信托关系,旨在最大化权利人的利益。文章强调了著作权人需要有版权意识,同时介绍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法律依据。修改草案旨在解决海量作品授权和权利人无法行使著作权的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
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条例中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对于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行为,如果未构成犯罪,则应视情况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同时,软件开发者因表达方式有限而开发的与已存在的软件相似的软件,不
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及其适用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算。超过两年起诉但侵权行为仍在持续且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法院应判决停止侵权并计算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诉讼时效作出了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