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还垫付款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时间:2024-01-08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进行某些活动的时候,需要预先垫付一定的费用,目的是让该活动能顺利进行,而垫付的费用是可以向义务人追偿的,如果义务人不偿还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不还垫付款是否构成不当得利?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不还垫付款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案情介绍
某管理局为建设需要,需对村民董某名下的4.99亩田地进行征用。董某认为政府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因此不同意征用。时任管理局书记的孙某为尽快完成征地工作,代表管理局与董某签订了一份名为“征收协议书”的合同。根据该合同,董某的田地面积被计算为9.27亩,从而增加了他所获得的补偿款金额。董某因此多领取了补偿款118924元。事后,孙某被立案调查,他找到董某要求退回多领取的118924元,但董某一直不予退还。上级领导找到孙某,要求他先垫付董某多领的100000元补偿款。孙某为了履行垫付责任,支付了100000元,但董某一直未归还这笔款项。
律师说法:不还垫付款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对于孙某为董某垫付的100000元补偿款,关于是否构成不当得利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根据“征收协议书”,在该协议撤销前,董某取得的征地补偿款是有合法依据的,因此董某对于孙某垫付的100000元并不构成不当得利。另一种观点认为,“征收协议书”属于无效合同。董某多领取的118924元补偿款属于非法所得,应予以追缴。孙某为董某垫付补偿款,一方受损,一方得利,双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因此,董某应将100000元补偿款返还孙某。
律师说法: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1.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规定,孙某代表管理局与董某签订的“征收协议书”损害了国家利益,且存在恶意串通的行为,因此属于无效合同。2. 董某多领取的118924元没有法律依据,属于非法所得,应予追缴。虽然孙某主观上是为了退还账款、减轻处罚,但客观上确实使董某免于国家对其进行追缴,从而使董某获得了利益。双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董某多得的补偿款没有法律依据。因此,董某构成了《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的不当得利,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孙某。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
表见代理与善意取得的区别
表见代理与善意取得两者之间的区别。表见代理和善意取得都是为了保护相对人的合理信赖,但二者在相对人的注意义务、适用场景及构成要件等方面存在不同。表见代理涉及代理行为的外观,其构成要件包括无权代理、客观上的代理权理由等,但存在可操作性不足和善意判断不明确
-
转账转错人对方不还是不是违法
财产受损失的叫受害人,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债权人,享有请求受益人返还不当利益的债权。
-
转账转错人对方不还算违法吗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转钱转错给他人的,对方不归还的,是属于违法的行为,构成不当得利,如果双方协商不了的,可以起诉对方。财产受损失的叫受害人,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债权人,享有请求受益人返还不当利益的债权。根据不当得利的民法总则规定,取得不当利益的当事人
-
发错红包对方不还怎么办
-
不还垫付款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
不当得利不还违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