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种类 > 不当得利 > 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责任

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责任

时间:2024-12-13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43508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他人的利益。在我国对于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我们该去如何判断哪些行为是不当得利呢?我们对这些问题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责任

一、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民事立法,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民法通则》第92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1条。根据《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如果没有合法根据而取得不当利益,导致他人损失,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1条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及其孳息。对于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然而,《民法通则》对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仅做了原则性规定,而司法解释对不当得利的返还标的、返还范围也没有明确界定。此外,司法解释中对于“返还不当利益”的界定不完备,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也并不仅限于原物及其孳息。对于“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的解释也不明确。同时,现行法规对于价格偿还的计算方法、善意受领人在所得利益不存在时免除的返还义务以及转得人的返还义务等方面也未作出规定。

二、不当得利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不当得利与民事行为、无因管理以及侵权行为等同为债的发生根据,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不同。对于尚未生效的民事行为所取得的利益是合法且正当的,因此不构成不当得利。而如果民事行为无效,被获得的利益由本人占有而非移交他人,则构成不当得利。侵权行为人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时,也可能从中获得利益,这种得利构成不当得利。在侵权行为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也可能从中获得利益,这同样构成不当得利。在这种情况下,侵权行为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可能存在竞合关系。通过对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责任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现行法规对于不当得利的规定过于原则,导致了适用困难。在审判此类案件时,法官只能依据“衡平”的原则来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应返还的范围。然而,由于法官素质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相似案件出现巨大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当得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明确规定是必要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的关系,分析了两者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互相制约的特点。《合同法》和《物权法》对此分别做出了规定,前者旨在保护静态安全,后者旨在保护动态安全和商品交易稳定性。善意取得制度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而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待定状态需要

  • 无权处分赠予合同的效力问题

    无权处分赠予合同的效力问题。这类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如果经权利人追认或无权处分的人在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合同即为有效。文章还阐述了无权处分的一般法律效果,包括在处分物交付前后的不同情况和法律处理。此外,《民法典》生效和《合同法》废止的规定也有所

  • 不当得利的标的物及其返还

    不当得利标的物的返还问题,包括其基本原则和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式。除了原有利益外,受益人应返还基于不当得利产生的各种利益的价额,包括获得的标的物和行使权利获得的利益等。当无法返还原物时,应以相应价额作为返还标的物。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不同情况下价额的

  • 不当得利债权能够转让吗

    不当得利债权能否转让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不涉及协议或法律规定禁止转让的情况下,不当得利债权可以依法转让。同时,《民法典》对债权转让的规定也进行了明确。违法的债权债务转移是无效的,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和债权人的同意。

  • 小三收的财产属于不当得利吗
  • 不当得利管辖法院在哪
  • 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责任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