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如果没有合法根据,个人取得不当利益并给他人造成损失,应当返还所得的不当利益给受损失的人。
受益人应当返还所获得的全部财产,包括原受利益及其孳息。如果各方有约定,则按照约定进行返还;如果没有约定,则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一) 如果所获得的财产是特定物品,应当返还原物;如果原物被丢失或损坏,则应当进行折价补偿。
(二) 如果所获得的财产是种类物品,但已经丢失或损坏,应当返还同类物品或进行折价补偿。
受益人在获得利益时,如果不知道没有法律依据,只能以返还请求权提出时的现存利益为限承担返还义务。现存利益指的是受益人所受利益扣除以下项目后所剩余的利益:
(一) 受益人因受领和保存所受利益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和有益费用。
(二) 受益人因信赖所受利益不会被返还,而将自己的财产给予他人所受的损害。
(三) 受益人原有的权利因受领利益而消失或减少所受的损害。
(四) 由于受领物品本身的性质或瑕疵,直接对受领财产造成的损害。
如果受益人在获得利益时明知没有法律依据,应当将所受利益以及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一并返还,并进行赔偿。如果受益人在获得利益时不知道没有法律依据,但之后得知,应当返还自己知道无法律原因时的现存利益,并进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返还,同时进行赔偿。
受益人支出的必要费用可以在所受利益范围内主张扣除,为保存利益所支出的有益费用可以在受益人返还时现存的增加额度内主张扣除。
如果善意受益人将应返还的利益无偿让与第三人,并主张所受利益不存在,利益受损人可以基于物权的追及效力向第三人主张返还。
如果因侵权行为取得利益并给他人造成损害,受损人有权选择要求侵权人承担不当得利返还责任或者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根据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构成不当得利的第一个要件是一方获得了财产利益。获得财产利益指的是因一定的事实结果而获得或增加了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受益人获得的利益仅限于财产利益,即可以用金钱价值衡量的利益,不包括精神利益。判断受益人是否获得财产利益,一般以其现有的财产或利益与如无利益变动时应有的财产或利益总额相比较。例如,财产或利益的积极或消极增加。
构成不当得利的第二个要件是一方受有损失。仅仅一方获得财产上的利益,而未给他人带来任何损失,不构成不当得利。这里的损失既包括现有财产或利益的减少,也包括应增加但未增加的利益的丧失。
构成不当得利的第三个要件是取得利益与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受损人的损失是由受益人的取得利益所造成的结果,取得利益与受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只要表现为二者之间的一种变动关联性即可。并不要求受损人的损失与受益人的利益同时发生,也不要求二者的范围或表现形式相同。一般情况下,取得利益与受损失是基于同一事实发生的,即使由于两个原因事实引起受益与受损,也应当认定构成不当得利。因此,只要他人的损失是由取得不当利益所造成的,或者如果没有取得不当利益,他人就不会受到损失,就应当认定取得利益与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构成不当得利的第四个要件是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在我国《民法通则》中,没有法律上的根据指的是受利益的人没有合法的原因。这里的无法律上的根据是指受益人取得利益并继续享有利益时缺乏正当性或法律依据,而不是指权利或财产的取得没有直接的法律原因。利益的取得是否得当并不完全取决于不当得利的产生过程,权利或利益的取得过程合法并不能说明受益人保有利益的得当。因此,无法律上的根据并不是指取得利益的过程缺乏法律依据,而是指取得利益并继续享有利益缺乏正当性或法律依据。
公信效力在善意取得中的必要性。文章阐述了善意取得中的几个要素:一是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情况;二是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三是有偿转让交易行为;四是完成了法定的公示方法。文章强调在完成公示的前提下,善意取得才能成立,并且针对不同财产类型(动产和不
一起不当得利纠纷案件。原告起诉被告,要求其返还人民币[具体数额]元及其利息损失,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事实和理由为,被告在特定情况下取得了本属于原告的该笔款项,且不存在任何合法依据,属于不当得利。原告需注意举证责任,提供能够证明案情事实和支持诉讼主张的
债权的相关概述,包括其定义、发生和消灭的原因以及分类。债权基于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产生。金钱债权是最常见且重要的债权类型。对于欠债不还的情况,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拿东西抵债,但必须经过双方协商或法律程序。
不当得利的法院管辖规定和如何认定有管辖权的法院问题。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获得利益而导致他人损失的情况,需返还利益。在举证方面,通常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但在特殊情况下会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管辖法院一般由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涉及不动产的案件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