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合法根据的情况下,通过使他人遭受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根据《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将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不当得利是一种既成事实,但并不受法律保护的情况,因此应当将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形成不当得利之债的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有时效期限的。根据《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将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而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因此,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始的。根据《民法通则》第137条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如果权利被侵害的时间超过20年,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当然,如果存在特殊情况,人民法院有权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是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的。
此外,《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还对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进行了具体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而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在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也应当予以收缴。
不当得利成立后,受益人和受损人之间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即不当得利之债。不当得利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发生根据,而不当得利之债是不当得利的效力。
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包括受益人返还不当利益的义务和受损人请求返还不当利益的权利。因此,不当得利的基本效力就是受损人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受益人的返还范围根据其是否为善意有所不同。如果受益人是善意的,即在取得利益时并不知道没有合法根据,那么他的返还范围仅限于利益存在的部分。如果利益已经不存在,那么他就不需要承担返还义务。现存利益并不限于原物的固有形态,即使形态发生改变,只要财产价值仍然存在或者可以代偿,仍然被视为现存利益。
如果受益人是恶意的,即在取得利益时明知没有合法根据,那么他应当返还取得利益时的全部数额,即使在返还时该利益已经减少甚至不存在,返还义务也不会免除。这是因为受益人明知自己的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却仍然无视受损人的合法利益,所以法律没有必要特别保护他。
如果受益人在取得利益时是善意的,但之后变为恶意,那么他的返还范围应以变为恶意时存在的利益为准。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的关系,分析了两者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互相制约的特点。《合同法》和《物权法》对此分别做出了规定,前者旨在保护静态安全,后者旨在保护动态安全和商品交易稳定性。善意取得制度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而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待定状态需要
无权处分赠予合同的效力问题。这类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如果经权利人追认或无权处分的人在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合同即为有效。文章还阐述了无权处分的一般法律效果,包括在处分物交付前后的不同情况和法律处理。此外,《民法典》生效和《合同法》废止的规定也有所
不当得利标的物的返还问题,包括其基本原则和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式。除了原有利益外,受益人应返还基于不当得利产生的各种利益的价额,包括获得的标的物和行使权利获得的利益等。当无法返还原物时,应以相应价额作为返还标的物。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不同情况下价额的
不当得利债权能否转让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不涉及协议或法律规定禁止转让的情况下,不当得利债权可以依法转让。同时,《民法典》对债权转让的规定也进行了明确。违法的债权债务转移是无效的,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和债权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