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的利率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然而,事实上,很多民间借贷利率远远超过了银行同期利率的30至50倍。尽管如此,在处理这些案件时,法官和民警往往无可奈何,只能将其视为普通的经济纠纷处理,原因是放高利贷的人采取了多种手段来规避法律风险。
1. 借款时就扣除利息
一些放高利贷的人在借款时就直接扣除利息。例如,借款10万元,借款人只能拿到8万元现金,月息为20%。如果在一个月内不还本金,借款人需要先支付2万元的利息。此外,借款人还需要将房产抵押,如果最终无法偿还债务,抵押的房产将归放款人所有。
2. 借条不写利率,将利息加入借款数额内
一些放高利贷的人在借条上不写明利率,而是将利息加入借款数额中。例如,去年8月,南京白下法院审理了一起借贷案。借款人向被告借款260万元,仅还了100万元,要求被告归还剩下的160万元。被告辩称当时借款人向其借款200万元,借期为3个月,借款人提出月利率20%,并要求将3个月的利息60万元加入借款数额中,因此写成了“借款260万元”。由于投资失败,无法如数偿还债务。法官认为“被告无法提供证据,不能仅凭推理定案”,最终判决被告全数偿还。
3. 以违约金、投资回报率代替利率
一些放高利贷的人借助违约金和投资回报率来规避利率限制。例如,借款人向借贷公司借款时,在借条上写明了违约金和投资回报率。例如,“借款6万元,期限20天,违约一天违约金6000元”、“借款16万元,期限20天,一天违约金1.6万元”。某贷款担保公司总经理向某人借款时,签署的是“合作协议”,上面明确写明了“投资额”、每年固定利润率及期限。
4. 口头约定利率,不留痕迹
对于大额借贷,放贷人往往会与借款人进行口头约定,而不在借条上留下利率的记录。为了防止借款人悄悄留下录音证据,放贷人可能会约请借款人到浴室进行“裸谈”。
民间高利贷利率的合法性。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但相关法律法规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根据最新规定,年利率超过36%的属于高利贷,而民间借贷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36%。文章还介绍了相关法律依据
高利贷者的消费类型以及发放高利贷的人群类型。高利贷者的消费主要包括因生活困难、疾病治疗、婚丧礼仪、子女教育等方面产生的借贷需求。而发放高利贷的人群则包括较为富裕的普通人家、国家公职人员以及从事投资和融资的民间机构。不同的人群放贷的对象、期限和收益率也
带他人借高利贷是否构成犯罪行为。发放高利贷超过规定利率是违法的,但带他人借高利贷本身并不违法,若存在隐瞒、欺诈等行为则违法。法律规定了年利率的限制,超出年利率限制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时会将非法集资等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或检察
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定义及利息计算方法。高利贷指借贷利率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的行为。高利贷利息计算以高于银行同期利率四倍为基准,采用复利计算方式。高利贷表现形式包括超过法定利率的借贷、计算复利、提前扣除利息以及以他人资金转手出借等。超过法定利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