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股权出质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登记机关在股权质押登记后应当将相关事项完整、准确地记录在股权出质登记簿上,并依法公开,供社会公众查阅、复制。如果因为登记机关自身原因导致登记事项记录错误,登记机关应及时进行更正。
在股权质押法律关系中,质权人在质权所担保的债权清偿期届满而未获清偿时,可以依法行使质权。根据《物权法》219条和220条的规定,质权人可以通过与出质人协议以股权折价或依法拍卖、变卖股权的方式行使质权,并从股权的处分价款中优先受偿。
根据《物权法》213条的规定,质权人有权收取质物所生的孳息,孳息应当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费用。除非质押合同另有规定,质权的效力及于质物所生的孳息。需要注意的是,质权人在收取孳息时并不当然取得孳息的所有权,而是仅就孳息取得质权,孳息作为质物的一部分成为债权的担保。
根据《物权法》226条的规定,股票出质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可以转让。出质人转让股票所得的价款应当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质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
根据《物权法》第二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如果因为不能归责于质权人的事由可能导致质押财产毁损或者价值明显减少,足以危害质权人权益,质权人有权要求出质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如果出质人不提供担保,质权人可以通过拍卖、变卖质押财产,并与出质人协商将拍卖、变卖所得的价款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股权质押后再签担保的法律效力问题,包括再担保的范围和方式、定义和作用、基本运作模式等。再担保的设立应符合合同法和担保法的规定,经过双方自愿协商和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约定关键条款。再担保的法律效力取决于再担保合同的履行和约定的法律效力,但不影响原担保的效
股权质押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法律框架下的操作方式。在融资方面,上市公司大股东经常选择将持有的股票作为质押物进行贷款融资,而股权质押作为一种权利质押形式,已经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支持。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操作流程,包括签署质押合同和向证券登记机
股权质押未办理质押登记的法律效力问题,以及股份公司股权转让及质押登记的监管难题。讨论了不同股东管理方式下的股份公司股权转让和质押问题,指出工商行政机关对未办理股权登记托管的股份公司的监管存在真空。同时,强调了公司对于股东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建议执法
出资证明书的交付是否属于公示要件的问题。我国《担保法》规定出资证明书的交付不是质押生效的要件,但律师认为它应作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设质的公示要件之一。学者梁*星认为只需交付出资证明书,而不需要股东名册记载。但律师认为股东名册的登记也是股东转让出资的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