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强制许可是指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根据专利法规定,不经专利权人同意,直接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实施其发明创造的一种许可方式,也称为非自愿许可。
根据专利法规定,以下情形下,国家专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个人的申请,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专利权人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三年,且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四年,无正当理由未实施或未充分实施其专利。
专利权人行使专利权的行为被依法认定为垄断行为,为消除或减少该行为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三年后,如果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而未能在合理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时,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给予实施该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若一项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实用新型比之前已经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经济意义的重大技术进步,其实施依赖于前一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实施,后一专利权人可以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申请给予实施前一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强制许可,前一专利权人也可以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申请给予实施后一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强制许可。
申请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应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提交强制许可请求书,说明理由并附具有关未能以合理条件与专利权人签订实施许可合同的证明文件各一式两份。
了解了专利实施强制许可的种类后,我们来看看实施专利强制许可会产生哪些后果,以及实施专利强制许可的目的是什么。
申请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应提出未能以合理条件与专利权人签订实施许可合同的证明。国家专利行政部门作出的给予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应及时通知专利权人,并予以登记和公告。给予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应根据强制许可的理由规定实施的范围和时间。当强制许可的理由消除并不再发生时,国家专利行政部门应根据专利权人的请求,经审查后作出终止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个人不享有独占的实施权,并且无权允许他人实施。专利权人对国家专利行政部门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不服,专利权人和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对国家专利行政部门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使用费的裁决不服,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发明专利,对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具有重大意义的,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可以决定在批准的范围内推广应用,允许指定的单位实施,由实施单位按国家规定向专利权人支付使用费。中国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的发明专利,对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具有重大意义,需要推广应用的,参照规定办理。
专利权的强制许可情形。包括专利权人在合理时间内未许可他人实施专利、国家紧急状态或公共利益非商业性使用、后一专利的实施依赖前一专利的实施等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关于专利的部分,包括允许的权利限制范围、不允许的权利限制范围
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引起的专利侵权纠纷的解决途径。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包括签订专利权许可协议合法化行为;若协商无果,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起诉至法院,由法院审理判决;此外,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还可以向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请求处理,如认定侵权行为并责令
专利技术的规避策略,强调通过专利分析了解竞争者专利布局的重要性。提出五类专利技术规避方案,包括借鉴专利文件中的不同部分进行设计规避,以及利用专利审查相关文件、权利要求的规避设计等。这些策略旨在有效规避专利技术,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市场机会。
专利强制许可的公共利益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在国家紧急状态或公共利益需要时,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此外,为了公共健康目的,专利局还可以对药品专利进行强制许可并出口到符合国际条约规定的国家或地区。如专利权人不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