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又称为知识产权的边境保护,是指国家通过海关机构对进出境货物进行检验、扣留、调查和处罚等措施,以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我国自1994年9月开始实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执法制度,包括报关单证审核、进出口货物检验、侵权货物扣留和调查、违法进出口人处罚以及侵权货物处置等环节。
(一) 促进国际经贸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经贸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在货物进出境的过程中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事半功倍。
(二) 海关权力的行使:作为国家进出境的监督管理机关,海关拥有一系列权力,如检查进出境运输工具和货物、查问违法嫌疑人、查阅相关资料等。这些权力的设定和有效行使,保证了海关在查处侵权货物时能够有效履行职责。
(三) 防止地方保护主义:海关作为垂直领导体制的机构,能够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对打假工作的干扰。海关具备发现和查处侵权货物的手段,能够在进出境环节有效打击侵权行为。海关法律对进出口侵权的处罚比较严厉,形成了有效的制裁和震慑。
1. 客体范围狭窄:目前我国的立法对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范围包括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及邻接权,但这种范围规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商标权保护应扩大到商号权和知识商品的包装权,以防止侵权者利用这些权利之间的漏洞规避边境保护法律制度。
2. 成本过高、限制过多:权利人申请海关保护的成本过高,行使海关保护的限制太多。申请保护的程序要求严格,包括申请书的要求、证据的提供和担保的要求,这导致权利人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取证,并承担高昂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3. 程序过于繁琐:立法中的一些条文过于简单、笼统,缺乏实际操作性。例如,关于申请书的内容和个人携带或邮寄进出境物品的限制标准等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执法过程中存在困难。
1. 对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2. 执法透明度不高:缺乏一套统一透明的执法制度,对采取中止放行或扣留措施后的方式期限等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执法随意性较大。
1. 重市场业绩,轻知识产权:许多企业只关注眼前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忽视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这种观念限制了企业申请知识产权的积极性,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竞争力。
2.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地方保护工作割裂:企业未将已注册或授权的商标和专利权及时在海关备案,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人员,与执法部门联系配合的主动性不足。
商标注册超过五年后是否可撤销的问题。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在处理宣告注册商标无效的申请时,有一套详细的流程和规定。包括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限期提出答辩、商标评审委员会九个月内作出裁定等。在审查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在先权利的确定,
未注册商标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根据《商标法》和相关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等行为均构成侵权。但在先权利使用、指示性使用及叙述性使用等情况下,不构成商标侵权。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对创造性的劳动所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独占性和时间性等法律特征。知识产权的作用包括保障智力成果完成人的权益,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海关扣留货物之日起开始计算,在20个工作日内,如果海关收到人民法院就被扣留货物的财产保全裁定或者诉前责令停止侵权行为裁定协助执行通知书的,海关应当协助人民法院执行;未收到上述通知书的,海关就不再扣留有关货物,而将予以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