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合同 > 人身保险合同 > 保险合同的法定解除权在什么时候体现呢

保险合同的法定解除权在什么时候体现呢

时间:2025-01-29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499

基于最大诚信原则的如实告知义务

根据保险合同的技术性和对价平衡的要求,各国保险法都规定了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我国《保险法》第16条第1款也明确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被保险人的相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对于故意或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行为,第2款规定:“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虚假陈述或制造保险事故

保险法将“诚实、信用”作为重要原则之一,各国立法几乎都严格要求当事人双方的诚信度。如果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不仅具有欺诈性,还破坏了保险合同初次订立时的危险评估和保险费的对价平衡关系。因此,赋予保险人解除合同的权利是合理的,也体现了最大诚信原则和对价平衡原则。我国《保险法》第27条第2款规定,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实

我国《保险法》对投保人未如实告知被保险人年龄的行为有独特规定。根据第32条规定,如果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且不符合保险合同约定的年龄范围,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但需退还保险单中约定的一定数额的现金价值。此时,保险人的解除权受到“不可抗辩条款”和“除斥期间”的限制。

保险合同效力中止后未申请复效

2009年《保险法》第36条和第37条详细规定了保险合同效力的中止和复效。如果人身保险合同中,投保人选择分期付款交纳保险费,当其交纳首期保险费后,在保险人催告后三十天仍未支付该期保险费,或超过合同约定的交纳日期六十天仍未交纳,保险合同的效力将中止。

保险标的转让导致的危险程度增加

我国《保险法》第49条规定,如果因转让导致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在危险程度增加后,保险人可以选择增加保险费或解除合同,但需在接到保险标的危险增加通知后的三十日内做出决定。根据第52条规定,如果保险人选择解除合同,应退还投保人已收取的保险费。

投保人、被保险人违反保险标的安全义务

根据我国2009年《保险法》第51条规定,被保险人必须遵守国家安全相关规定,努力维护保险标的的安全,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向保险人提出安全隐患的书面意见。如果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未尽到注意义务,导致保险标的不安全,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

保险标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

我国《保险法》第52条规定了危险增加通知义务的功能,旨在通过解决危险信息不对称问题,控制道德风险,实现交易公平。在保险合同订立时,根据最大诚信原则和对价平衡原则的要求,投保人必须如实告知,因为保险人需要根据投保人提供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确定保险费率。

保险期间内部分损失发生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52条规定,如果在保险期间内保险标的发生部分损失,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当事人一方构成根本违约时另一方可否要求解除合同

    当事人一方构成根本违约时,另一方是否可以要求解除合同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合同解除的定义和法律依据,详细阐述了法定解除的五种情形,包括不可抗力、拒绝履行、债务人迟延履行、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 保险合同变更的法律规定

    保险合同变更的相关法律规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可进行必要的变更,分为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和保险合同其他记载事项的变更。变更保险合同应当采用法定形式,经过法律程序实施,可采用批注或附贴批单、书面协议等方式进行。

  • 特定式保险合同:保险合同的法律特征

    保险合同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包括保险合同的双务性质、射幸性质、标准附合性质和要式性质等法律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保险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经济交换和法律关系的双重属性。文章还对保险合同的形式和订立方式进行了介绍。

  • 合同解除的法定事由

    合同解除的法定事由,包括不可抗力、预期违约、迟延履行以及其他违约行为等。当这些情形发生时,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只需通知对方即可解除合同,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解除权的行使有期限限制,并可能需要办理批准、登记手续。

  • 一、解除租赁合同的通知期限
  • 不定期租赁合同的解除权行使方式
  • 保险公司的定义和分类
保险合同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