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某原为某超市职工,于2006年被确诊为胃癌中晚期并住院治疗。之后,董某恢复状况良好,并在2009年成为某公司的业务员。董某投保了一份保险合同,保险金额为120,000元,年缴保费为6,000元,受益人为其丈夫张某。在投保时,董某未如实告知自己患有癌症或住院治疗的情况。然而,在2013年董某因胃癌复发去世后,保险公司拒绝了张某的索赔申请。一审法院认为董某的不实告知构成欺诈,保险公司有权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请求撤销合同。张某不服一审判决并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董某对保险公司存在合同欺诈行为,虽然《保险法》没有明确规定撤销权,但保险公司有权根据《合同法》行使撤销权。
黄某于2009年被诊断患有肠癌并住院治疗。在2011年,黄某的子女为其投保了一份保险合同,保险金额为180,000元,年缴保费为9,000元。在投保时,黄某的子女未如实告知黄某患有恶性肿瘤的情况。然而,在2014年黄某因肠癌去世后,保险公司以投保人欺诈为由请求撤销保险合同。法院审理认为,黄某的子女隐瞒了黄某患有恶性肿瘤的事实进行投保,属于《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欺诈行为,保险公司有权撤销保险合同。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二、三款的规定,当投保人故意或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且该行为足以影响保险人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险费率时,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间分为主观期间和客观期间。主观期间为保险人知道之日起三十日,客观期间为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两年。超过客观期间后,保险人将无权解除合同。同时,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当一方以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等手段订立违背真实意思的合同时,受害方有权请求法院变更或撤销合同。该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为一年,从撤销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计算。然而,由于我国《保险法》未明确规定保险人对于投保人欺诈等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可撤销情形是否享有撤销权,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同案异判”的情况。
附身份关系的赠与合同的有效性。依据合同法规定,该类合同一般是有效的,并受法律保护。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赠与合同可附义务,但任意撤销需有限制,已转移财产权利的部分不可撤销。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得任意撤销,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
效力待定合同与可撤销合同的区别。两者在合同有效要件欠缺的性质、效力状态、有权主张并影响效力变化的当事人以及受时间限制方面存在不同。效力待定合同欠缺的是合同当事人主体能力方面的有效要件,而可撤销合同一般只是欠缺意思表示真实的合同生效要件。效力待定合同处
赠与财产权利转移前后的撤销权问题。在权利转移前,赠与人有权基于特定原因撤销赠与;权利转移后,受赠人如严重侵害赠与人或其近亲属、不履行扶养义务或未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亦可撤销赠与。同时,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有权在受赠人违法行为导致赠与人
欺诈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后果。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在法律上,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无效情形中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损害国家利益或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包括欺诈方的故意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