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某原为某超市职工,于2006年被确诊为胃癌中晚期并住院治疗。之后,董某恢复状况良好,并在2009年成为某公司的业务员。董某投保了一份保险合同,保险金额为120,000元,年缴保费为6,000元,受益人为其丈夫张某。在投保时,董某未如实告知自己患有癌症或住院治疗的情况。然而,在2013年董某因胃癌复发去世后,保险公司拒绝了张某的索赔申请。一审法院认为董某的不实告知构成欺诈,保险公司有权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请求撤销合同。张某不服一审判决并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董某对保险公司存在合同欺诈行为,虽然《保险法》没有明确规定撤销权,但保险公司有权根据《合同法》行使撤销权。
黄某于2009年被诊断患有肠癌并住院治疗。在2011年,黄某的子女为其投保了一份保险合同,保险金额为180,000元,年缴保费为9,000元。在投保时,黄某的子女未如实告知黄某患有恶性肿瘤的情况。然而,在2014年黄某因肠癌去世后,保险公司以投保人欺诈为由请求撤销保险合同。法院审理认为,黄某的子女隐瞒了黄某患有恶性肿瘤的事实进行投保,属于《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欺诈行为,保险公司有权撤销保险合同。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二、三款的规定,当投保人故意或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且该行为足以影响保险人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险费率时,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间分为主观期间和客观期间。主观期间为保险人知道之日起三十日,客观期间为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两年。超过客观期间后,保险人将无权解除合同。同时,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当一方以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等手段订立违背真实意思的合同时,受害方有权请求法院变更或撤销合同。该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为一年,从撤销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计算。然而,由于我国《保险法》未明确规定保险人对于投保人欺诈等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可撤销情形是否享有撤销权,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同案异判”的情况。
保险合同变更的相关法律规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可进行必要的变更,分为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和保险合同其他记载事项的变更。变更保险合同应当采用法定形式,经过法律程序实施,可采用批注或附贴批单、书面协议等方式进行。
放弃继承权公证的法律效力及当事人的不可撤销性。公证书具有可靠的证据效力、强制执行效力和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效力。公证机关作为国家的司法证明机关,在公证过程中认真核实公证对象,确保公证书的法律证明力。对于涉及收养和经济合同等特定法律行为,必须办理公证以使
保险合同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包括保险合同的双务性质、射幸性质、标准附合性质和要式性质等法律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保险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经济交换和法律关系的双重属性。文章还对保险合同的形式和订立方式进行了介绍。
交通事故调解协议的可撤销性问题。当事人可在一定条件下撤销协议。调解协议本质为合同,可被撤销的情形包括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以及欺诈、胁迫等。反悔一方应以撤销协议为诉讼请求,而非人身损害赔偿。撤销权可能因超过期限或放弃而消灭。当事人可请求公安机关调解,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