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解释原则,又称“不利条款起草人的解释”,是指保险合同解释中的一项原则。根据我国《保险法》第30条的规定,保险合同条款存在争议时,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并且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不利解释原则的适用前提是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对保险合同条款的解释存在争议。这种争议的原因在于合同条款的疑义性,即合同解释的不一致性。因此,合同条款疑义性的存在是适用不利解释原则的前提。
合同条款的疑义性是指当事人对合同条款含义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且这些解释表面上均可以成立。为确定合同条款的疑义性,国际上普遍采用“普通读者标准”,即根据一个正常的智力水平及平均的知识水准的人在阅读合同时是否能诚实地对其含义产生歧义来判断。保险合同面向的对象是社会大众,由普通读者来对保险合同疑义性作出判断,符合社会公正要求。
不利解释原则仅适用于保险合同条款存在语义不清或有歧义而导致当事人意图不明的情况。当保险合同的语义明晰时,即使当事人对合同内容有争议,也不得适用不利解释原则而曲解合同内容。
不利解释原则是为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普通被保险人的利益而设立的,因此只适用于普通被保险人。对于规模庞大、由经验丰富的商人经营并委托专业顾问公司的被保险人,以及专营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之间的再保险合同,不得适用不利解释原则。在我国尚无相关规定,但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国际惯例必将渗透到每个角落。
保险条款的拟订主体是保险人,国家保险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批或备案。对于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险险种、依法实行强制保险的险种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险种等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批。国家保险监管部门审批的条款可以有效规范保险活动并维护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歧义时,应当由保险监督管理部门作出公正的解释,不应当适用不利解释原则。对于其他保险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由于实行备案制,所以发生歧义时应当适用不利解释原则。
保险合同变更的相关法律规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可进行必要的变更,分为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和保险合同其他记载事项的变更。变更保险合同应当采用法定形式,经过法律程序实施,可采用批注或附贴批单、书面协议等方式进行。
自杀及自杀条款的概念、性质与意义。自杀条款是保险合同中对于保险人在一定期限内故意自杀导致的死亡不负给付保险金义务的约定,作为寿险合同的免除责任条款。根据保险法规定,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应退还已支付的保险费。保险业将自杀列为除外责任,是因为
保险合同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包括保险合同的双务性质、射幸性质、标准附合性质和要式性质等法律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保险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经济交换和法律关系的双重属性。文章还对保险合同的形式和订立方式进行了介绍。
保险公司的定义、分类及其相关法规。保险公司是为公众提供风险保障的经济组织,分为人寿和财产两类。保险公司需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遵守股权持有限制。保险条款和费率需报备并遵守规定,中国保监会有权颁布范本和规范业务行为。保险公司对同一险种应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