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拆迁人遭遇非法强制拆迁时,可以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或提起行政诉讼,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27条规定,实施房屋征收时应先进行补偿,然后再进行搬迁。
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在给予被征收人补偿后,被征收人应在补偿协议约定或补偿决定确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暴力、威胁或违反规定的方式,如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迫使被征收人搬迁。建设单位不得参与搬迁活动。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31条规定,采取暴力、威胁或违反规定的方式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迫使被征收人搬迁,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如果构成犯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应依法给予处分;如果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行政强制拆迁的执行主体是政府,动用的是政府的行政力量,属于政府行使行政职权的一种方式,因此拆迁的法律责任由政府承担。而司法强制拆迁的执行主体是法院,动用的是司法力量,拆迁的法律责任由法院承担。
行政强制拆迁不受诉讼的影响,即不论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是否在法定诉讼期限内提起诉讼,以及诉讼是否已经结束或能否胜诉,均不会停止行政强制拆迁的执行。因此,行政强制拆迁具有系政府内部直接审批执行、不受诉讼限制等高效特点。相比之下,房地局申请司法强制拆迁则要求被拆迁人和房屋承租人是否能够提起诉讼、诉讼是否已经终结以及房地局是否胜诉。
行政强制拆迁由房地局作出裁决后直接向政府申请执行,其他政府部门很难有效监督。如果被执行人认为裁决或执行裁决的强迁不当,由于缺乏阻止行政强制拆迁的法律救济途径,导致在行政强制拆迁过程中经常发生被执行人与政府的对立和冲突。而行政裁决进入申请强制执行的司法程序,则是行政裁决主动接受司法监督的过程,相对于行政强制拆迁而言,其强制执行的社会公信度更高。
司法强拆的条件及相关法律规定。司法强拆需满足申请人适格、申请期限合法、被申请人履行法定义务三个条件。法律规定包括先补偿后搬迁、禁止非法方式迫使搬迁以及强制执行条件等。
强制拆迁的法律程序及步骤。在作出责成决定后,政府需提前通知被拆迁人并进行宣传解释工作。若被拆迁人未在规定期限内自动搬迁,则可实施强制搬迁,并需组织街道办事处等相关负责人作为证明人,公证部门进行证据保全。拆迁物品需妥善存放并通知当事人领取。执行时需遵循
征收中公房承租人拒不搬迁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知识,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禁止采取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如果承租人拒绝搬迁,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提起行政诉讼,政府可依法申请强制执行。因此,对于拒不搬迁的公房承租人可采取法律手段处理。
在没有证据证明征收方是强拆主体时,如何确定强拆主体和责任归属的问题。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而房屋征收部门或其委托的实施单位则负责具体的征收与补偿行为。在实施强制拆迁时,需注意组织力量、法律环节、保全证据、保管财物和保障人身安全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