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拆迁的合法性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果是根据合法依据进行的司法拆迁,例如依法拆除违法建筑或经过法院申请和批准的司法拆迁等,那么这是合法的。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
第二十七条规定了房屋征收的先补偿后搬迁原则。在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后,市、县级人民政府需要先对被征收人进行补偿,然后被征收人在约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暴力、威胁或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手段来强迫被征收人搬迁。建设单位也被禁止参与搬迁活动。
第二十八条规定了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提起行政诉讼,并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不搬迁的情况下,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附有补偿金额、专户存储账号、产权调换房屋和周转用房的地点和面积等相关材料。
司法强拆是指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提起行政诉讼,并且不履行补偿决定的情况下,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拆迁和司法强制拆迁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强迁的启动时间相同,都是在区、县房地局作出拆迁补偿的安置裁决之后;强迁的申请人也相同,都是区、县房地局。强迁的对象也相同,都是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等。
然而,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性质不同。行政强制拆迁的执行主体是政府,动用的是政府的行政力量,在行使行政职权,拆迁的法律责任由政府承担。司法强制拆迁的执行主体是法院,动用的是司法力量,在拆迁中,法院承担拆迁的法律责任。
其次,效率不同。行政强制拆迁不受诉讼的影响,即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是否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诉讼,诉讼是否结束,是否胜诉等都不会停止行政强制拆迁的执行。因此,行政强制拆迁具有政府内部直接审批执行、不受诉讼约束的高效特点。相比之下,房地局申请司法强制拆迁需要被拆迁人和房屋承租人是否提起诉讼、诉讼是否终结以及房地局是否胜诉等作为前提。
最后,社会公信度不同。行政强制拆迁由作出裁决的房地局直接向政府申请执行,其他政府部门很难有效监督。如果被执行人认为裁决或执行裁决的强迁不当,由于缺乏阻止行政强制拆迁的法律救济途径,可能导致被执行人与政府发生对立和冲突。相比之下,行政裁决进入申请强制执行的司法程序,意味着行政裁决接受司法监督,相对于行政强制拆迁,其强制执行的社会公信度更高。
司法强拆的条件及相关法律规定。司法强拆需满足申请人适格、申请期限合法、被申请人履行法定义务三个条件。法律规定包括先补偿后搬迁、禁止非法方式迫使搬迁以及强制执行条件等。
强制拆迁的法律程序及步骤。在作出责成决定后,政府需提前通知被拆迁人并进行宣传解释工作。若被拆迁人未在规定期限内自动搬迁,则可实施强制搬迁,并需组织街道办事处等相关负责人作为证明人,公证部门进行证据保全。拆迁物品需妥善存放并通知当事人领取。执行时需遵循
征收中公房承租人拒不搬迁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知识,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禁止采取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如果承租人拒绝搬迁,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提起行政诉讼,政府可依法申请强制执行。因此,对于拒不搬迁的公房承租人可采取法律手段处理。
在没有证据证明征收方是强拆主体时,如何确定强拆主体和责任归属的问题。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而房屋征收部门或其委托的实施单位则负责具体的征收与补偿行为。在实施强制拆迁时,需注意组织力量、法律环节、保全证据、保管财物和保障人身安全等方面